阿强在讨论会上想到一个好点子想跟别人提出一个建议,但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并遭到了强烈反驳,他觉得自己被误解了,非常憋屈。
老陈跟同事闹翻了,原因是发现同事把他的一项资料弄错了。他找同事和领导指出并希望予以纠正,同事不但并不承认这个错误,反而他被领导批评斤斤计较,老陈大惑不解。
小燕跟老公又吵架了,她很懊恼自己明明是出于关心,对老公的着装提出了建议,却遭到了老公的强烈反感,与她大吵一架,这让她满心委屈。
男友带芳芳第一次回家见父母,开朗健谈的她与第一次见面的叔叔阿姨也是见面熟,谈天说地。她见叔叔阿姨在看音乐节目,便调侃起某当红歌手组合,并吐槽了对某首歌曲的厌恶。谁知道过了会儿叔叔的手机铃声响起,正是那首歌曲,原来叔叔阿姨一直是那个组合的歌迷。芳芳当即尴尬不已。
你会有这样的时候吗?觉得嘴变笨了,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理解,甚至被人攻击伤害。也许出发点毫无恶意,甚至是善意的,但表达观点后往往却是事与愿违的结果。当遭遇误解、对抗,沮丧随之而来。沟通无法顺利实现成为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最大阻碍。
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沟通顺畅,成为一个“会说话”“会聊天”的人?让别人领悟到自己的本意,又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不妨在表达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也许你的沟通便不会有那么难:
1.让嘴比脑慢一些,必要时打个稿
很多人都有心直口快的特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当面对重要的事情,在重要的场合,一定要避免语速快过脑子,要“话到嘴边想三分”,决不能“说话不经过大脑”。尽量先深思熟虑,想清楚了再表达。
如果你不是一个脑子转得特别快的人,那么表达之前学会打稿很有必要。可以打腹稿,也可以随手拿纸划一划。特别是在会议上,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先在纸上将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罗列一下。以此保证思路清晰,表达精准。
2.先说重要的再说次要的,先说结论再阐释原因
准确表达的精髓是“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当想要表达的东西比较多时,那么一定要突出重点,适当概括,并且把最重要的观点或结论性的语言放到最先说是很重要的。
不是人人都有清晰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表达时我们想要说的东西太多,往往容易还没说到重点就被打断了,从而导致表达不完整,造成对本意的曲解,就像阿强遇到的尴尬局面。
另外,在平常的表达中很多人往往习惯按照“因为…所以…”的思维方式去陈述观点。但这样的表达也会容易在话没说完就被迫打断的局面中失利,也容易给人啰啰嗦嗦、长篇累牍、说话绕圈子的拖沓印象。所以尽量先说出你的结论,再去详细解释原因。这样即使没有机会表达出完整的想法,但至少保证你的结论即主要观点已及时、准确地传递出来了。
3.先扬后抑,要批评先表扬
俗话讲:“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人心是有弱点的,要让人承认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往往很难。而且顺耳好听的话通常让人愉悦易接受,难听的往往让人反感抵触,因而不是每一个人都听得进别人的劝说或意见。
让别人听得进逆耳的忠言是需要技巧的。不妨在提出建议尤其是批评性的意见时,先谈对方的优点,先肯定再建议,那么哪怕是批评的意见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了。
比如小燕在给老公的衣着提建议时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先给老公着装中值得肯定的方面点赞,再说自己的着装意见会给他带来更好结果的可能性,也许就不会引来老公那么大的抵触情绪,甚至引发“战争”,让人“好心当作驴肝肺”,沮丧不已。老陈同样如此,直接要别人来承认错误,肯定会遇到阻力和反驳,尤其是当着领导的面。没有肯定为前提的一味指责反而容易给了别人刻薄、斤斤计较的印象。
4.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
生活中喜欢说话的人很多,有表达欲的人往往热情,也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和力。很多人遇到事情“不吐不快”,有些人一来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滔滔不绝”,东拉西扯,甚至不分对象、场合地“掏心窝子”。但说多了就难免“言多必失”,甚至“祸从口出”了。
就像芳芳,本想避免冷场,拉近与长辈的距离,但自己说得过多,却一不小心碰触到了对方的雷区和软肋,反而与男友父母初次见面就遭遇了尴尬,得不偿失。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越重要的场面越需要“言简意赅”,遇到可说可不说的情况,最好不说。把该表达的表达出来就足够了,切忌过分渲饰、过犹不及。还容易给人轻浮不稳重的印象。
表达通常是一个人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更是别人对其素质和内涵的第一个判断。以上四个方面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况,在表达中去规避这些“雷区”,也许渐渐就会惊喜地发现,你变得更智慧了,说话得体了。这些都会给你的职场和日常生活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