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宋朝当吃货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

一箪食,一瓢饮都是造物主的馈赠

如果不懂吃吃喝喝,食物于人,不过是种饲料。

图片来自网络

古往今来,聪慧的中国人最懂得如何犒赏味蕾,若要问起哪一朝吃货最有口福,非宋人莫属。

无论是烩、炸、炒、炖等烹饪技法的普及,还是盐、醋、花椒、豆豉等配料的运用,乃至层出不穷的珍馐齐聚,俨然在社会各界掀起一股空前绝后的美食风潮。

图片来自网络

雅致的宋人不仅爱吃、会吃,还促成了厨具、家具的改良,并形成一套分工有序的后厨制度。

自宋朝起,一日两餐开始向一日三餐过渡,分食制的地位逐渐被合食制取代。没有宋朝,中国的饮食史上就要失去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道: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图片来自网络

宋朝,从来都是一个被低估的王朝,因其与辽、金、西夏等北方民族纷争不休,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让后世只记住了它在军事上的孱弱。

殊不知,宋朝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今人的想象。

图片来自网络

据史料统计,宋神宗时期,国库年铸币已达506万贯,而唐朝在开元盛世,年铸币为32万贯,近16倍的数据悬殊,足以证明宋人的富有。

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政府不差钱,百姓能安居乐业,才会对生活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先满足的,自然是胃。

图片来自网络

宋朝的伟大,不仅在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割据,还着实解决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温饱问题。

纵观前朝,华夏大地爆发了几次饥荒,方圆百里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触目惊心。宋太祖赵匡胤建朝后,当即制定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其子孙也都将此方针认真贯彻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

对比可知,唐朝平均每亩粮食产量为1.5石,到宋朝已提升到2石。值得注意的是,唐朝1石约53千克,宋朝1石约97千克

《宋代经济史》一书中,作者漆侠也做过计算,宋人垦田面积达7.2亿亩,南方水稻每亩产量约176千克,北方小麦每亩产量约89千克。

图片来自网络

产量的巨大突破,离不开历代君王采取的有效措施:设置农官、劝导农桑、兴修水利、开辟荒地、奖励种树和种桑、推广农业革新等。

为了让人们不挨饿,吃到上乘粮食,皇帝们纷纷做出了表率,最突出的案例莫过于宋真宗赵恒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越南使臣向中国进贡的贡品中,有一批优良种子,唤作“占城稻”

宋真宗没有立刻向地方推广,先是在宫殿内开辟的田地里试种两年,发现其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遂将种子交给地方官员,从福建开始播种,尔后又传给江淮两浙,乃至河南一带。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占城稻,北宋年间还引进过高丽的黄粒稻印度的绿豆等。为了让新品种更快流通全国,政府不仅颁发了一系列劝农诏书,还出台过免除农业税的诏令。

农民不仅有田种,餐桌上的菜品也越来越丰富,吃饭不再只为饱腹,并逐步演绎出一种美学。




宋人有多爱吃,翻开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便可领略一二。长达5米的画卷,生动还原出东京开封府的民风气象。

各色人物穿梭于街道码头,车轿骡马忙碌不停,大小船只停靠在岸,高大的城楼屹立在市中心,两侧房屋鳞次节比,大城气派跃然纸上。

图片来自网络

在画卷近100座楼宇中,至少有45家经营餐饮业的店铺,如茶坊、酒肆、面店、肉铺等,甚至还出现了“外卖小哥”

只见,一个小伙计一手端着餐盘,慢步向前,不知要为哪户人家送去刚做好的饭菜。那时的国人已能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理念是何等超前!

图片来自网络

宋人爱吃什么,在《梦梁录》《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经典著作中,已罗列出长长的清单。

譬如面条,宋人唤作“汤饼”,有笋泼肉面、盐煎面、罨生软羊面;再如馒头,宋人称为“蒸饼”,有羊肉馒头、蟹肉馒头、笋肉馒头;糕点更是五花八门,有重阳糕、栗糕、梅花饼、胡饼……

图片来自网络

有趣的是,宋人将现在的饺子称作“馄饨”,而我们如今所说的馄饨,则叫做“馉饳”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还吃上炒米。富贵人家追求食物的精细;对平民来说,一碗菜羹汤,一块油煎豆腐,也能吃出满足感。

图片来自网络

最不可思议的是,宋人居然也爱“深夜放毒”

众所周知,大唐王朝实施禁夜令,每晚以鼓声告知百姓,“禁夜”开始,不得私自外出活动,违令者将处以责罚,一年中仅有3天不禁夜。想在夜晚出门喝酒搓饭,简直是天方夜谭。可若你穿越到宋朝,便可如释重负了。

图片来自网络

逛过宋人的夜市,方知吃货天堂应在此处。没有营业时间的限制,宋人的夜市一般到三更才结束,五更天又早早开张,吃的、喝的,应有尽有,且价格不贵。

根据时令不同,店铺也会推出时令菜单,炎热的夏天有诸如荔枝膏梅子姜砂糖冰雪冷元子这般开胃甜品;到了寒冷的冬天,人们吃兔肉野鸭肉烤猪皮等滋补食材。




说到肉食,就不得不提一道名菜——东坡肉

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发现当地的猪肉极其鲜美,却很少被人食用,于是创制出红烧肉,并将烹饪技巧写进了诗里: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图片来自网络

与苏轼有关的美食还有很多,例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凉粉东坡茯苓饼东坡芹菜脍东坡墨鱼东坡羹等。

作为资深美食家,苏轼在开发新菜品的同时,也曾热心地为一位卖馓子的老妇人出谋划策。

图片来自网络

老妇人手艺精湛,只因店铺偏僻,无人来买。于是,苏轼赋诗曰:

织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因为这首《戏咏馓子赠邻妪》,老妇人的生意从此兴旺起来。馓子的味道究竟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透过苏轼的文笔,仿佛能感知到千年前的那份酥脆香甜。

图片来自网络

像苏轼这样喜爱钻研饮食的士大夫不在少数。

在汲取民间制面精髓的基础上,北宋初年学者郑文宝也为人们贡献了一款别致的美味——云英面

图片来自网络

云英面的做法颇为讲究,用料有鸡头荸荠慈菇百合等。

先将上述食材混合,瘦肉蒸至烂熟,待风吹凉,在石臼细细捣碎,加入四川所产的糖和蜂蜜蒸熟,继续倒入石臼轻捣,使糖和蜜与之拌匀,随后取出一团,冷却变硬后,用刀切着吃。切下的薄片酷似雪花,这便是“云英面”名字的由来。

图片来自网络

一碗稀松平常的面,也能融合如此多食材,的确费尽了心思。其实,在云英面的制作方法中,已经能看到山西刀削面的影子

每一种美食的诞生,都离不开前人的成果。一传十、十传百,云英面得到了无数食客的青睐,后来被纳入宋代食谱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权臣蔡京对美食的狂热,也有例可证。相传,他在开封宴请下属品尝蟹黄汤包,一顿饭局就花掉了1300余贯钱,相当于一个月的薪资。

在蔡京的府上还组建了一个水平顶级的厨师团队为其服务。《问奇类林》就有相关记录,“宋代太师蔡京,有厨婢数百人,庖子十五人……”




不止是蔡京,官宦人家的后厨也都是相似的配置,只是人数或多或少。不同于他朝,宋朝的名厨多以女性为主。

诸多职业中,属厨娘身价最高,而她们在后厨的分工十分明确,有的只管切丝,有的只管摆盘,每一道工序均做到极致。

图片来自网络

若非极富权贵,一般人家用不起厨娘。有时,为了请到一位好厨娘,纵然官居太守,也得用轿子体面地去迎接。

再看厨娘开出的食材清单,一顿饭的花销就相当于购买几匹上好的绢。长此以往,有多少家底经得起这样的日常消耗?

图片来自网络

每逢盛大宴会,就到了大户人家的“四司六局”大显身手的时候。

“四司”包括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包括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从歌舞伴宴到换汤斟酒,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已然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图片来自网络

在宋人的席面上,有一种区别于前朝的特殊现象,那就是人们可以围坐一桌,享用佳肴。

遥想春秋战国时期,食物均摆放于低矮的木案,用餐时须席地而坐,每人一份,互不干扰。这就是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分食制

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分食制更合乎礼法,但如果阖家团圆,不能齐聚在一张桌上吃饭,多少显得人情冷淡。

随着时代发展和思想的解放,饮食文化越来越贴近世俗,高桌大椅出现了,便捷的合食制成为主流精致的碗筷餐具一应俱全

图片来自网络

可贵的是,宋人已十分注重饮食卫生问题,严格规定使用公筷夹菜

根据元朝人孔齐在《至正直记·止筯》的记载,宋人桌上有三件必备餐具,一是“筯瓶”,相当于筷桶,用来装筷;二是“止筯”,用来搁置筷子,不可让筷子直接接触桌子;其三是“渣斗”,用来盛放肉骨鱼刺,以保持桌面干净。




有了合食制的形制,以及公筷意识的增强,“火锅”在宋朝的走红,并不是意外,而是水到渠成。

在南宋文人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一书中,就载有一种名曰“拨霞供”的食物。

图片来自网络

两宋文人都偏爱吃野兔肉,用筷子将切成薄片的兔肉在热汤中反复拨动,不一会儿,肉色就变成云霞般的色泽,蘸上酱汁食用,滋味异常鲜美,可不正是涮火锅的雏形

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火锅”,更新奇的烹饪方式“炒”横空出世。自宋以前,中国人做饭以蒸、煮为主,用的多是可再生的植物燃料。

到了宋朝,工商业蓬勃发展,对燃料的需求越来越高,植物燃料显然无法满足供应,采煤业便火爆起来,煤炭成为备受宠爱的新能源。

图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宋代的金属冶炼术日趋成熟,先前多运用于打造农具和武器的铁,渐渐被工匠们大量用以制造炊具。

伴随铁锅在民间的流行,也为中华炒菜提供了发展基础。寻常人家颠勺炒上几盘家常菜,已不再是什么稀奇事儿。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我们习惯将中国菜划分为四大风味八大菜系,四大风味即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则指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福建菜。

宋朝如此崇尚美食,又岂会没有菜系之分?

图片来自网络

宋人的分法较简单,主要有南食北食川饭

“川饭”是一个令人倍感亲切的派系。四川人无辣不欢,大抵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因。只不过,辣椒是明朝时由美洲引进,被大众所接受则是在清朝。没有辣椒的宋人吃的到底是什么“辣”?

图片来自网络

葱、姜、蒜、韭菜、芥菜、胡椒……只要能够提供辣味的食材,都被纳入厨房。最常用的川椒是花椒的一种,口感比普通花椒更强烈。

早市上,人们食用姜辣汤,由姜和芥菜提供辣味,再以胡椒提升舌尖的麻感。清早出门,一碗下肚,有提升醒脑的效果。到了夜市,小贩们则售卖“辣菜饼”“辣骨头”“芥辣瓜儿”等特色小吃,生意格外火爆。

图片来自网络

烧、烤、炒、爆、溜、炖……在宋朝基本成型;荤食、素食、面食、茶食……在宋朝争相斗艳。

文字是苍白的,历经千年洗礼,一些秘制风味失传了,味道江湖里的奇闻异事也逐渐被人遗忘。但若时光可以倒流,大快朵颐之余,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时代?




宋朝,终究是一个充满遗憾的王朝,虽可视作实现了大一统,版图却不及汉唐时期辽阔,边疆一带还总是战事不断。

宋朝,也是一座不容小觑的文明高峰,宋瓷的极简素雅、宋词的独树一帜、书法的风骨卓群、绘画的惊艳于世,处处彰显大国风范。

图片来自网络

重文轻武、富而不强,受尽欺压,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物产丰饶,土地肥沃,养活得起1亿人口,也是不容置疑的铁证。

如若宋朝没有被蒙古人所灭,工商业的兴旺得以持续下去,或许中国将比欧洲更早进入工业革命,也未尝没有这种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的转轮从未停歇,两宋的兴衰荣辱早已定格。不论世界怎么变,一茶一饭,一日三餐,依旧是不变的主题。

当我们捧起手中的碗,细细咀嚼生活的滋味,想象千年前的市井里巷,一声声吆喝叫卖的小商贩挑着扁担前来,一批批闻声而来的食客排起长队,总会忍俊不禁。

图片来自网络

“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这是宋人的风尚。

活在当下,品味今朝,而今我们所收获的,不仅是饕餮盛宴,还有远胜于宋朝的国富兵强。生在太平盛世,子民安康,无灾无难,可丰衣足食,把酒言欢,对吃货来说,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