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体重超重,在偶然他人的一句话或买衣服无法穿的经历刺激下,决定开始减肥,定了目标要减重20斤,于是就开始拼命跑步、节食,这样坚持了一周,称了下体重,发现已经减了5斤,非常高兴,觉得跑步和节食做得非常好。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一家哈根达斯店,口水直流,于是就想,非常棒,我已经成功减重5斤,吃个冰淇淋没事的,要奖励下自己,明天我又会继续运动。于是就吃下了一个冰淇淋。
1.道德许可效应
以上这个场景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这背后存在一个心理学规律——道德许可效应。当觉得某件事情是“善行”,于是心理就会放松警惕,心安理得地选择“恶行”。讲到心理学的某一个规律,一定有对应的试验。这个试验是这样的:
工作人员准备了两组命题:
第一组:
1.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
2.大多数女人不适合工作,而应该呆在家里。
第二组:
1.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
2.有些女人不适合工作,而应该呆在家里。
判断第一组命题的人,强烈地驳斥了该命题,表现出强烈的反性别歧视的倾向。
而判断第二组命题的人,表现得比较中立。
随后,让这两组人参加一个招聘场景,为一个高管岗位选择合适人选,这个岗位更适合男性,比如建筑业。结果是,与第二组相比第一组更大的比例选择男性候选人。
解释是:第一组参试者因为驳斥性别歧视而感觉良好,放松警惕,从而作出性别歧视的判断。以上的例子正是体现了道德许可效应。
关于善与不善老子曾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两者是相对的,你在为“行善”沾沾自喜的时候就放松了对“行不善”的警惕。
2.目标释放
我们再看看前面节食的例子,当觉得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已经减重5斤了),大脑就停止了思维进程,就不会再特别关注当前这件事情,就会放松警惕,而这个思维过程恰恰是我们取得长久进步的关键。随后大脑里放纵的欲望又会升起(冰淇淋真好吃),进而去追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目标(吃冰淇淋),最后导致要克制的目标变得越来越大,诱惑也变得更加难以抵挡(体重又升上去了,如此反复多次,自信心消失殆尽)。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目标释放”,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目标完成的行为。
还有一个例子是:在重要考试前,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复习,感觉良好,则更可能会和朋友整晚喝酒。
3.向明天赊账
接续上面的场景:在吃了一个冰淇淋后,哇!冰淇淋真好吃,已经好久没吃了,反正明天我还会大量的运动,今天就再喝一杯奶茶吧。这就是向明天赊账,以明天的想象来鼓励今天的“恶行”,由于已经开始了原来导火线,于是就又陷入黑洞,开始了明日复明日的恶性循环中。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在刷信用卡的时候,就想着不久后工资会越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以上的行为?出现以上行为的原因是把实现目标的某一个子过程当成了实现了大目标,其实只是过程而已,因此应该时刻紧盯着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