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5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在因上精进,在果上随缘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解读论语第181天)
日经第506篇(颜渊第十二)
经典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
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
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有若是孔子的弟子,这里的对话估计是发生在遇到收成不好的一年,饥荒年。
彻是一种赋税制度,是周朝的税收制度,以前农民缴税,只缴十分之一。
鲁宣公十五年起改变了这个税制,本来是周朝沿袭下来的税制,他改成收十分之二的税,一直到鲁哀公,所缴的赋税就很重。
所以有若在这里建议哀公恢复到原来周朝的彻法税收制度,征十分之一的税。
结果鲁哀公就说,现在我征十分之二的税,我的费用都不足,你还教我恢复到十分之一的那个彻的税法,那怎么可以。
当家的,像一国之君,就是家长,要跟一家人一起富足起来,才可以叫足,怎么能说只自己一个人足呢。
改变了税法之后,百姓就少缴税,少缴税,剩的钱就多,那百姓就会富一点。
当时的鲁国三家专权,他们的势力很大,田地很多。鲁国的很多税收大部分都由三家夺去中饱私囊,鲁君的收入反而很少。
所以,纵然向农民征税征得再多,鲁哀公的收入也不见得会增加多少,因为这些税收都到了三家手中。有若讲: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就是暗指这个事实。
增加税收让百姓贫困,国君也好不到哪去,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把税率降低,让人民富足一点。人民富足了,就会感恩国君,更加效力国家,那国君自然也会慢慢富足起来,因为有民心。同时三家的势力也会削弱,慢慢的就把政权收回来了。
国君跟百姓是一体的,百姓富足了,国君不也就水涨船高嘛。
放在企业也是一样的,企业和员工是一体的。华为老总任正非就是采用的这样策略,让员工都富裕,那公司就稳固,自己的收入还会少吗。
要知道,华为员工可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都是聪明人,如何让一群聪明人围绕既定目标,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协作,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计较,相互拉扯,这需要有卓越的领导能力。
有若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的思想。
有若讲的这个话结合前面子贡问政,都是格言良策,亘古不变,是可以传世的。国家要是用这个政策,那一定是安定繁荣。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税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会随之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