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洞见将伟大抗战精神高度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一次次发表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一次次到抗战纪念场所寄托缅怀,令人动容;一次次深情讲述抗战英雄的故事,发人深思……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身体力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情怀,是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从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忧国忧民,到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赤胆忠诚;从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担当,到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的抉择,一代代中华儿女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当下,这份情怀化作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日夜坚守,化作戍边战士风雪边关的默默守护,化作普通人在岗位上的兢兢业业,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的民族气节与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脊梁。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率部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寇周旋,弹尽粮绝仍坚守阵地,直至壮烈牺牲;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毅然跳崖,用生命诠释忠诚。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极寒环境下,以 “钢少气多” 的意志击退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谱写了英雄赞歌。这些英雄用行动证明,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压迫,越是艰险越向前,这种气节与气概,至今仍是我们面对风险挑战时的精神底气。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的必胜信念,是中华民族在磨难中奋起的力量源泉。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 “两弹一星” 的艰难突破到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这份信念的支撑。脱贫攻坚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实现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筑牢抗疫防线。这份信念告诉我们,只要目标坚定、迎难而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