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创新空间也有近两年的时间了,从北京、青岛,再到滨海新区,其实会有一些迷茫,会陷入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循环。滨海新区2049战略规划专家研讨会上仇部长讲了三个有关创新的故事,很受启发,作为第一篇随想记录一下吧。
1.杭州企业ut斯达康是依靠小灵通产品发家的,鼎盛时期雇员5000多人,倒闭以后90%的雇员留在了本地创业,是周边的孵化器包容了这些经历过失败的技术工作者,从而孵化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比滨海新区的摩托罗拉,倒闭之后的人才去哪里了,不得而知,本地并没有创业的环境包容他们。在个人创业大爆发的时代,押宝在高代谢率的企业,不如聚焦于人,人的发展,人的需求,才是把握历史机遇的有效途径。
2.国家在东北布局了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的战略产业,但在南方,自发形成的机器人小镇,能级与东北相当,甚至很多创业者就是东北人。
3.阿里上市之后引发了离职潮,其中大多数是中层。一方面是随着阿里巴巴走向国际化,高层的人才选拔更倾向于从大企业空降,一方面阿里上市使一部分中层凭借手中的股票"晋升"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手握资本和工作经验,这些"新贵"自然更倾向于趁着年轻去实现心中的抱负。杭州政府紧急开会,重点打造了梦想小镇和云栖小镇,吸纳人才和资本。
杭州的成功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想政府、市场、社区合力组成的城市品格,提升了这种偶然发生的概率。创新城市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还是未解之谜,下一步的研究真的需要切实地把脉当地,结合城市事件,促进三方合力最大化。希望滨海新区也能酝酿出自己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