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爱丽丝》

「音乐充满了一千种心灵感受,远超越任何言词所能表达的深度。」

世间有着无数美妙的音乐,但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却依然如凤毛菱角。

雨果曾说:「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走进音乐家的内心深处,是了解一首曲子最好的方式。

说到世界名曲,大概很少有比《献给爱丽丝》更为人所熟悉和喜爱。乐评家甚至断言,贝多芬即使不写别的曲子,仅凭这一首也足以名垂青史。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首乐曲在贝多芬生前从未发表,而是德国音乐学者路德维希 • 诺尔,在贝多芬去世40年后,为传记搜集素材,才在学生特蕾莎 • 马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的乐谱。

1867年出版曲谱时,出版商错把名字写成《献给爱丽丝》,并从此流传。

贝多芬倾慕特蕾莎,无奈年龄身份悬殊,难成眷属。1810年贝多芬给她信中写道:「告别了,特蕾莎,愿幸福伴你一生。请不要忘记我,因为没人会像我一样,如此渴望你拥有美好的一切,尽管你从未意识到。」

—— 落款「忠于你的仆人和朋友贝多芬」

情之所至,贝多芬创作了这首动人的乐曲,并在乐谱扉页写道:「献给特蕾莎作为纪念,贝多芬,4月27日上午。」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恋,因为铭刻旋律而超越时空,得以永存。

贝多芬一生充满困苦,他与命运的抗争赢得了世人的敬佩和赞颂。然而他性格孤傲,言行耿直。因此同时代的人虽倾慕他的才华,却很少能理解他内心的孤独,以及对爱的渴望。

因此关于这首「献给爱丽丝」的创作背景,也有着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

据说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孤独的贝多芬独自徘徊在充满节日气氛的维也纳街头。迎面看见一位衣着单薄的小女孩,面色苍白,神情痛苦,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问询之下贝多芬得知,小女孩名叫爱丽斯,她的邻居雷德尔伯伯深受重病,唯一的孙女上月伤寒病逝,他为此哭瞎双眼,高烧不退,生命垂危。

爱丽丝哭着告诉贝多芬,善良的雷德尔伯伯最爱音乐和绘画,他会到森林里唱歌画画,把卖画的钱分给穷人,自己孤苦伶仃,只剩一架破钢琴。

而他临终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再去看看原野的景色,听听大海的声音。

贝多芬被女孩的话深深打动,跟随她来到老画家的屋子。老人还在不停咳嗽,旧钢琴静静矗立在一角。贝多芬走过去,坐在钢琴前,思绪万千。

一种神秘的激情从心头涌起,袭遍全身,音乐伴随情感肆意流淌,灵感化作旋律倾泻而出,犹如山林的松涛,海洋的波浪。贝多芬仿佛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只沉浸在音乐的世界。

听到音乐的雷伯尔激动不已:「先生,谢谢你让我在圣诞夜,感受到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的海水以及耀眼的阳光。我再了无遗憾。」

临行前,贝多芬轻吻爱丽丝的额头,掏出所剩无几的硬币让她给伯伯买药,随后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多年后,贝多芬依旧清晰记得那个圣诞夜的一切。他的心灵时常被温暖的爱笼罩着,仿佛天堂的光芒。他将这首钢琴曲命名《献给爱丽丝》。

无论你喜欢哪个故事,这首家喻户晓的钢琴名曲,都用难忘的美妙旋律,滋养和感动着无数渴望爱的心灵。

睡前一首音乐…

Good  night  baby  girl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