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热议996工作制的话题,我有一个朋友,上周刚从一家996公司离职,原因是这种工作制已经严重占据了她所有私人时间,再这样下去,她觉得自己压根没时间找对象,可能会一直单身下去。
刚听到这个因为找不到对象而离职的原因时,我还觉得是个玩笑话,但仔细一想,脱单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现代人普遍焦虑的问题。
为什么在这个恋爱观念越来越开放,渠道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还会有这么多人单身?
越优秀的人真的越容易脱单吗?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两性差异?离婚率逐年升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和一位相亲机构创业者聊了聊这些当代人婚恋问题。
Q:这个年代,社交渠道越来越多,恋爱观越来越开放多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单身?
其实就我们做这个行业来看,很多的人单身的原因,大概可以概括成这几类:
第一种就是有些挑剔,要求高。很多人觉得自身条件还不错,那我为什么要找比我差的?或者还想找更好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行业限制。有的行业真的很忙,没时间去接触异性。或者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比如有的人可能从小念女校,同事也几乎都是女性,甚至好不容易有几个男生,结果还是gay。
第三个原因就很典型,我把它称作“看得上ta的人ta看不上。ta看上的人又看不上ta。”这就和这个年代越来越开放,选择越来越多有关。以前通过朋友介绍,两个人看对眼,再处处可能就成了,但现在选择太多了。你遇上一个人,如果有地方不满意,然后就去找下一个,越找越好,等你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人的时候,人家看不上你了,到那时你再回过头,以前的人也不会再在原地等你。
第四个原因,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与原生家庭有关。他们可能不太会处理亲密关系,或者对伴侣有一些阴影或特别的要求,也比较难找。
第五就是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离异,大龄剩女等等。
Q:为什么会定位在高学历的优质单身人群?优秀的人不是应该更好找吗?
其实,并不是优秀的人更好找,相反,他们可能比其他人更难。
对于高学历的人来说,毕业后可能更容易找工作,收入也不错。而且这样的人,往往家庭条件也挺好。因为父母重视,而且有能力给孩子比较好的教育资源。他们颜值,家境,学历,收入都很好,自然对另一半的要求也高。但就像金字塔一样,越往顶尖,人是越少的。在符合要求的人里面,很多人可能已经脱单,或者已经结婚,造成选择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很多时候,如果能往同层看还好,但人总是倾向于往更高处看的,人性本来就是贪婪的,这就会变得更难。
Q:在相亲市场中男女比例是怎样的?
在相亲市场中,单身女性的数量比男性多。虽然从国家统计的全国数据看,单身男性更多,但这些男性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或十八线城市。在一线城市其实女生更多。
在一线城市落户,主要通过来这边读书,然后毕业工作这个途径,而有研究提到过,大部分女性在学习方面的表现比男性好。
可能实际差异也没有那么大。还有一个可能是,男性在婚恋市场上是隐性的,女性是显性的。因为女生很着急,她就会来相亲机构。但很多男生无所谓,男性的黄金择偶期更长,阅历和经济基础随年龄增值,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他们没那么着急,不一定会来婚恋市场,但不代表他就不单着,只是我们看不见他而已。
Q:所以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择偶标准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当然是有的。有一个梗,说男人都很专一的。20岁喜欢20岁,30岁喜欢20岁,40岁还是喜欢20岁的。的确是这样,对男性来说,首要考虑的是女性年龄。
20、25、30,是明显的三条分界线。25之前的女性,是优势的,可以去挑选男性,但是从25开始就是下降的趋势了。30岁更加明显,基本上很多男人都不会找30岁以后的。
男人首先考虑年龄,其实质可能和人类基因繁殖的需求有关。30岁以后大龄产妇,生育风险高,而25岁之前的年轻女性生育能力更强。这不是说就是把女生当生育工具,可能就是基因里潜移默化的东西。
而且很多男人觉得年轻一点的女人更单纯。男人还看颜值和身材,而从30岁开始,确实很多女性都会有明显的衰老。
大多数女性可能更看重经济能力,看男方车房情况。女人是缺乏安全感的动物,而在这个年代,物质条件可能是安全感的一种有效体现。
Q: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来相亲机构?举个例子,比如说特别帅的男生,他可能身边根本就不缺女孩子,这类人是不是就不会去相亲?
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比如说一个男生特别帅,但他可能其他方面条件一般。人都有一个弥补心理,他可以用帅,去交换其他条件。
来相亲的人其实各种各样都有。
有很挑的,曾经有一个会员,她想找的对象,要有李易峰的长腿,吴亦凡的脸,还要有吴奇隆的钱。另外就是没有渠道或者没有时间的,还有离异的,母胎单身的。还有一些是本身自己不太想找,或者是无所谓,但是架不住父母催婚,也会来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