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开年大会 之K12发展方向

From 刘庆逊老师

1,智能时代,K12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刘庆逊老师深入思考了K12教育产品的本质。现场犹如mindblowing,醍醐灌顶。

其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高质量” 和 “变化之后的希望”。

前者,把K12素质英语赛道的非分数非量化教学结果,做了一个精确定义和量化;

后者,则解答了在素质英语教育阶段,家长为什么选择我们的产品。

这两点,都非常直接有助于教育者去获取新客户、提高续班率。

唯有一处尚存疑问:“数量:这个变化是不是客户需要的”

这个评价教育产品的好坏维度,似乎不太好理解。

2,如何创造并呈现这些本质变化?


刘老师给出的解答是,“分级体系”。

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定义了学生“变化”的若干维度的“分级表现”;

在产品交付的时候,交付者按照分级体系来努力执行;

在最终呈现的时候,也按照分级体系来告知家长。

传统的K12素质类教育,只要是非应试类、非知识类产品、非知识类目标,一直都面临难以准确量化、难以准确让用户感知的痛点。

而刘老师给出的解答,是把这一痛点从全感性、无量化,提升到了可分级量化,往精确量化推进了一大步。

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古人诚不欺我:一切难题背后的解决路数,一定是非常简单直接的。

PS:数学思维力,似乎在更高层的problem solving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3,教学课堂的模型&教学目的


在总结了教学课堂的大模型之后,刘老师对K12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进行了思考。

非常欣慰刘老师给出的解答与我们双师师训的《教育家启蒙》课程里做的《完美孩子》讨论,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都把单纯的知识点、知识体系,排在了孩子的学习习惯、方法、兴趣之后。

我们都强调在教育中,重视培养一个“人格独立、完整、身心健康”的孩子,而非仅仅关注教出“记住多少知识、掌握多少学科技能”的孩子。

进而,双师模式才显得更有意义:提升老师“教”的效率,释放老师“育”的产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