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她认识3:以爱为名的支配

引言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是20世纪美国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社会活动家、作家和记者。她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人觉醒与抗争,更是全球女性主义运动的缩影。以下是关于她的关键故事与思想分享:

1. 颠覆性起点:伪装成"兔女郎"的记者。

1963年《Show》杂志卧底调查

斯泰纳姆为揭露纽约花花公子俱乐部对"兔女郎"的剥削,应聘成为服务员。她发现:

- 女性需自费购买紧身衣、高跟鞋,工资极低(周薪仅50美元,约合2023年的500美元);

- 被迫忍受顾客性骚扰,管理层却将"取悦男性"包装为"特权";

- 写下《A Bunny's Tale》一文轰动全美,首次将"性产业剥削"与"职场性别歧视"挂钩。

行动启示:

"当男性凝视被商业化,女性的身体就成了流水线上的零件。"

这一经历促使她意识到:女性劳动(包括情感和身体劳动)的价值被系统性贬低。

---

2. 创办《Ms.》杂志:撕掉"主妇"标签

1972年创刊号:

封面是印度女神"迦梨"八臂持锅铲、打字机等工具,标题:"女人需要的是被当作完整的人看待"。

- 拒绝刊登广告(避免被化妆品、厨具商绑架话语权);

- 首期刊登《Click! 觉醒时刻》清单:列举女性遭遇的52种歧视场景;

- 公开2,000名女性堕经历(当时堕胎尚未合法),推动生殖自主权讨论。

革命性意义:

她通过媒体将"私人领域问题政治化",例如:

- 揭穿"家庭主妇是女性天性"的神话,指出这是免费家务劳动的合理化借口;

- 提出"为什么没有男性杂志教人系领带?因为男性不被期待为家庭牺牲事业"。

---

3. "女性主义是场马拉松":跨界行动主义

劳工权益:

1970年代支持"家务劳动有偿化运动",与黑人女性主义者多萝西·皮特曼·休斯(Dorothy Pitman Hughes)共同演讲时强调:

"当一位女性说'我只是个家庭主妇',等于否认了自己每年创造的价值超过当时美国人均GDP(1975年约7,000美元)。"

反种族主义:

与安吉拉·戴维斯、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组建"全国女性政治核心小组",要求民主党将"育儿公共服务化"写入政纲。

全球视角:

1980年代赴印度与底层女性合作,提出"女性贫困是全球性的家庭价值剥削",此观点直接影响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议题设置。

---

4. 晚年反思:女性主义的进化

2006年《做自己》演讲:

"年轻时我以为平等意味着女性变得像男人,现在我明白,真正的解放是让所有人——无论性别——都能自由选择是否照顾家庭、是否哭泣、是否强大。"

对婚姻的批判:

她终身未婚,但强调:"我反对的不是婚姻,而是社会将婚姻制度变成女性无偿劳动的牢笼。当一个女性说'我愿意'时,她签下的可能是余生每天3小时的家务劳动债务。"

---

5. 斯泰纳姆与东亚语境的对话

回应日本"无偿劳动论":

她在2015年东京演讲中引用上野千鹤子的研究数据,指出:"日本女性每年无偿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丰田公司的年利润(约2万亿日元),但她们甚至不被视为'劳动者'。"

对中国年轻女性的启示:

2020年接受《人物》专访时说:"中国女性在争取'离婚家务补偿'时,其实在改写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她们证明了爱不能抵扣剥削。"

---

金句与遗产

 "女性主义从不是让女人对抗男人,而是让所有人对抗不公正的体制。"

"权力不在于支配他人,而在于打破自己内心的枷锁。"

遗产:她将女性主义从书斋推向街头,用调查新闻、大众媒体和跨国联盟,将"家务劳动价值"从私域悲剧变成公共政治议题。

斯泰纳姆的故事证明:当女性开始计算自己无偿劳动的价值时,父权制的经济基础便出现了裂痕。

多维度探究传统婚姻制度中性别分工的不平等本质,尤其是家务劳动无偿化对女性造成的系统性剥削。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日本,也是全球范围内父权制社会的共同特征。让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进一步剖析这一议题:

1. 劳动价值的隐形化机制

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共谋将"生产性劳动"限定为市场交易行为,而家庭领域的再生产劳动(如育儿、护理)被归为"自然义务"。日本经济企划厅的统计恰恰证明,若将这些劳动市场化,其价值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者的薪资。

- 更隐蔽的是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的剥削,包括维系家庭关系、管理亲属网络等,这类需要高度情商的工作往往完全未被量化。

2. 社会规训的代际传递

- 日本战前的"良妻贤母"教育制度通过《高等女学校令》等政策,将家务技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性别分工国家化。这种意识形态装置至今仍以"女子力"等现代话语延续。

民俗学研究显示,农村的"嫁入り"(新娘入门)仪式实质是劳动力转让仪式,新娘需通过"水くみ"。

您引用的内容并非来自某个特定的理论家或单一著作,而是综合了多个女性主义理论、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学调查的观点。以下是对主要思想来源的梳理:

---

1. 理论框架来源

(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中最早提出"婚姻是女性无偿劳动的制度",认为家庭是资本主义剥削女性的最小单位。

玛利亚罗莎·达拉·科斯特(Maria Rosa Dalla Costa)等意大利自治女性主义者1970年代提出"家务劳动有偿化"运动,其著作《女性的权力与社区的颠覆》论证了家务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隐蔽生产。

(2)日本女性主义发展:

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1990)中系统分析了日本主妇的无偿劳动如何支撑经济高速增长,指出国家通过《民法》第762条(家务劳动"自然义务"条款)将剥削合法化。

大泽真理的《性别经济学》(2001)用统计学证明日本女性家务劳动价值相当于GDP的20-30%。

---

2. 具体数据来源

1996-1997年日本经济企划厅调查:由八代尚宏(上智大学教授)团队完成,首次将"护理劳动"从一般家务中分离计价,直接影响后续《护理保险法》的制定。

1980年联合国数据:源自《联合国妇女十年中期报告》(1980),该统计促使"女性贫困化"(Feminization of poverty)成为国际议题。

3. 文化批判脉络

"长了腿的财源"的比喻可追溯至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对"嫁取婚"的研究,他在《明治大正史·世相篇》(1931)中记载农村将新娘称为"労働力付き持参金"(自带劳动力的嫁妆)。

"女人要为男人付出一切"的社会规范与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1949)中提出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形成跨时空呼应。

关键点辨析

引用的文本实际是综合学术观点的大众化表达,类似论述可见于:

- 日本:上野千鹤子《厌女》、落合惠美子《21世纪的家族》

- 欧美:西尔维亚·费德里西《家务劳动工资》、阿莉·霍克希尔德《第二轮班》

- 中国:李银河《女性主义》、戴锦华《隐形书写》

这种表述之所以被广泛传播,正因为其尖锐揭示了"爱"与"家庭"意识形态掩盖下的劳动剥削实质。当前日本"#KuToo运动"和中国"离婚家务补偿案"的争议,仍在延续这一批判传统。

整理自DeepSeek

看了本书前面的内容,就会知道女人只能独自哭泣着承受一切。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改变女性与男性的关系结构,而那些甲板上的既得利益者绝不会改变,所以只能女人主动改变。弱女子必须重新寻回自我,变得更强,不断主张自我。要寻回自我,只能原原本本地接纳自己此刻的心情,与过去的自己不断对话,这很重要。

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固有的成长条件,才能进一步了解自己。要解放缩小的自己,解放自己的话语权,打破沉默发出声音。要讲述身为女性有过怎样的不甘,吃过怎样的亏,又有过怎样的快乐。不能盲从外部的权威,而是要以自己的内心为依据,进一步说明就是在自我中发现神性,遵循它的声音。要踏上旅途,去聆听那个声音。

通过工作、恋爱、心理咨询和交友,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时才从关系中的纠葛中得到了解放。

幸与君相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