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 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
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 ESG 绩效,评估其生产、投资行为和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
2006年4月,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PRI)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UNPRI的签署方认同有责任以资产受益人的长远利益为行为导向,相信ESG因素可影响生产、投资组合的表现,是推动ESG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6年,全球责任投资资产规模达23万亿美元,欧美等地占到了全球ESG资产的90%以上,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上已出现立法实践,将ESG因素纳入金融业强制监管范畴。
2014年,欧盟通过了非财务信息披露指令,要求规模超过500人的公共利益实体必须定期披露与环境、社会议题相关的信息。
ESG实际上是在强调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思考,一个公司在环保、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这些内容其实大致都属于传统信用分析框架中的非财务因素的一个分支。
说是分支,因为前者还包含了诸如市场地位、竞争格局、产品路线等等问题,是个很大的范畴。
那么ESG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东西呢?
从实操的角度来讲,入ESG库的企业可以纳入ESG基金的投资范围,这至少让研究投资方面的工作更加侧重于这三个方面。
G:公司治理;其实我们最熟悉的是G,最典型的就是公司财务造假和财报粉饰。其次就是受到行政处罚、管理层斗争或变化等等。同时这一部分也包括外部的公司治理,如和当地政府、银行的关系,管理层或者前管理层是否有贪腐或受贿记录。
E和S是我们之前的传统分析不太重视的。传统的信用分析主要定是抓住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出了这方面问题会不会致命。至少现在来看出问题的企业往往都是G带来的风险,E和S相关的风险很少让企业致命。
但是随着对环保和社会责任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值得重视。或者说,对E和S的分析至少可以帮我们减少一定的尾部风险。
E:环保;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所以首先所在行业不能是高污染的,如煤炭开采、火电。
还有环保排放达标。之前大家不太重视这方面,但是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后,越来越多企业因为环保不合规或者环保手续不健全被关停了,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尾部风险。
S:关注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如扶贫,建设保障房,但更重要的一层是判断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需要扶贫,比如如修建高速公路,你是不是真的连接了贫困的地方,帮助他们把物资运出来。
员工的满意度和社会责任,可以简化成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否愿意让你的孩子未来成为这个公司的员工,或者使用这个公司的产品!
目前在中国谈论ESG,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碳中和”与“共同富裕”。
事实上,重视减少碳排放本身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为了实现“E”、“S”,更需要企业管理理念、治理结构等根本性的改革,因此ESG中的三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
十四五规划已经为未来五年绿色化转型与发展定调,这对市场投融资主题是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引。
随着针对绿色发展的法律与政策的健全,绿色主题的可投资性也会增强,我国“E”相关的基金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