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周末的时光,一周忙碌的工作已结束,下周的工作还未来临,每每周末我都可以静静的多看几个小时的书,美哉!
今天读的是丰子恺《万般滋味,都是生活》,对于本身喜爱美术的我来说,此书有着莫大的魅力,因为书中收录了丰子恺40余幅全彩漫画,他的漫画恬静淡雅,往往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诗意的意境。看着丰子恺那透着清新自然本色的画,真的有种处于繁杂世事中,心静如水的感觉,就如书中所述“用心感受日常生活的一箪食、一瓢饮、一豆羹,安享生活的万般滋味。”
一个人,在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时,怀揣的不是无处可逃的感慨,而是“不如喜悦、不如静心、不如释然”的心态,以一颗童心过生活,这样的人,必定是懂得生活真滋味的人,也是内心极其强大的人,作者亦是此类人也。
丰子恺在书中对于艺术,涉及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有多篇,其中有一篇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深。在此就不过多的赘述原文啦。作者谈到艺术由于时代的不同,被人们自然而然的分为新旧两种,很多新艺术的人们甚至以为过去的都是无用的废物了,然后作者却认为,艺术分的新旧,是仅就其表面而说的。艺术的表面跟了时代而逐渐变相,现在的为新,过去的为旧,但“艺术的心”是永远不变的,这就犹如人的服装因了各时代的制度而改样,或为古装,或为时装,但衣服里面的肉体是不变的。脱去了衣服,古人与今人都同样的,无所谓古今。同理,不拘泥其表面,而接触其内部的精神,艺术也是不变的,无所谓新旧之分。
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就单从绘画来讲,每个人所获得的情形不同,那么他的表现样式也就不同,流派就不同。比如绘画上的“写实派”、“印象派”、“表现派”等等,但是都是从自然获得的灵感,这一点是相同的,如无灵感的这颗心,那么画出来的作品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可能灵感就是绘画的那颗“艺术的心”吧,这也正是为什么你能被一副真正的画所感动,甚至震撼到心灵的原因。
为什么艺术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词汇,就拿一幅画来说,如果无任何灵感而只是动手刻画描写,那么这不是艺术,只能说是匠人的手艺活或技术。没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经历生活的人,胸襟很难开阔,眼力很难提高,灵感很难迸发出来,所以艺术是心灵的事业,不单单是技巧的功夫。我想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说艺术无新旧之分,因为想要称为艺术,必须在技术之上再加上一物,那就是“艺术的心”。心广眼明,就可以常看见新的现象,有着新的灵感和超现实性。
作者谈的是艺术的心,读后让我陷入思考,艺术有艺术的心,可以由此扩展开阔,万事万物其实都有它的心,而这颗心藏于内部,有时却被表象所遮盖,但,所有的表象往往都是由内在的这颗心所映射。如果不能感受体会到龙马的活力之心,不能画出龙马,没有体会感受到松柏的劲秀之心,就不能画松柏,没有体会感受到诗者作诗时之心之情,难吟诵出滋味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教育的心是什么呢?受教育者的孩子们,他们的心又是什么呢?不明白这两者的心,我想很难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孩子的本来的心,这心是从世外带来的,不是经过这世间的造作后的心。前天和师父聊天说到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失去了孩子应有的那份童心,就像冬天的黄瓜一样本不该出现在冬季一样。孩子们的这份童心哪里去啦?
我想教育的心其中应该含有一颗“童心”,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像个孩子,要培养并保留那点“童心”,就像作画、看画一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让孩子们即使长大以后这份“童心”也永不泯灭。其实“童心”对大人来说也很重要,对大人而言“童心”更确切的说就是一种“趣味”吧。我们教育者(这里不单单指老师,也应包括父母,社会等),不应该训斥孩子的天真无知,也不应该把孩子大人化,我觉得宁可保留他们的一点点的憨憨,痴痴,呆呆的样子,直到成人后。因为这份憨憨的、痴痴的、呆呆的就是童心。培养孩子们的童心也正是在涵养我们成人后的“趣味”不是吗?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趁机助长,从而修正他们对于事物,事情的看法,培养他们全新的、纯洁的“人”的心,对于万事万物,就要用培养的这颗纯洁的心来领受、感悟或者用这个心来批判选择。
现在的父母甚至老师,常常欣喜孩子们渐渐的成长,渐渐的褪去了那份童心而成为大人摸样而高兴,那些小小年纪却说着大人话的孩子们总是得到大人们的夸奖,实则是多么可悲的现状啊!孟子所说的那份赤子之心,不应该被抛弃,也不应该随着成长而被替代,我们反而要培养孩子的那份纯洁无疵、天真烂漫的真心,使他们长大之后,“不为物诱”,能主动的观察世事,矫正世事,不被动地盲从于已有的所有羁绊,能主动勇敢的做出正向的选择。
(写于2020年3月29日晚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