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时间我就把这些书看了”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望着书架/kindle上的书你是否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到底怎么才能坚持看书?
隔太久,记不住
对于没有固定看书习惯的人或者对于有同时阅读好几本书的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一本书看到中途,下次再拿起这本书可能是几天之后了,对于前面的内容,可能已经不记得多少了。这样会导致继续看这本书的时候,新的内容没有办法很好的和之前的内容建立联系,所以久久不能集中精力,一页书会看好几遍。这样对于自己失望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
“记性太差了”"我是不是不适合看书?"
“明明之前觉得有些观点挺震撼的,为什么现在就想不起来了呢?”。
在挣扎了好几个回合后,还是放弃了这本书。其实这并不是记忆力的锅,一本书里观点和例子很多,又隔了很长时间,当然不可能都记得住。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就是要知道:作者之前讲了什么,接下来要讲什么。
要怎么知道作者之前讲了什么呢?
脑袋记不住用笔来记嘛!还是那个最笨的方法:记下来。
1.写下这个章节的名字
2.写下每小节的名字
看完一节后,将这节说的最重要的内容记下来,内容不限于:关键词、自己总结的句子、文中原句等,只要是能帮助你知道这节的主要内容的,都可以写下来(ps:建议用非常精简的话或词来写,相信我,写字太多你是不会想看的。有的书可能是好几个小节说的是一样的内容,这样也可以捏在一块记。)
3.再看一眼接下来的目录,看看章名和小标题,大概了解一下作者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带着对接下来内容的好奇再继续读。
在记重要内容的时候,其实就是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这段文字的过程。能概括出来,说明你对这部分内容的消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在几天后重新想要继续看这本书的时候,先拿起自己之前的笔记,扫一眼,知道自己之前都看了些什么内容,之后再开始正常看书。这样,就不会有拿起书觉得从这里看“没头没尾”的感觉。但在回顾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发现即使看了笔记,有的地方也想不起来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回到原文,重新看一遍,了解了之后再去继续阅读。
带着主题和问题的阅读
对于读书人来说,到底什么才是一本书中最该被注意的呢?
之前没有了解过或者自己不赞成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圆桌派有一期对于畅销书有说过这样的观点:畅销书就是换了一种语言,去讲你已经知道的事情。
当然不是所有畅销书都是很肤浅的内容,但是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读书应该把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你不了解和改变你想法的地方。
看书的时候想着:
1.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述的?举了哪些例子?
2.有哪些观点是我之前知道的,有哪些观点是和作者不一样的?
3.自己是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被作者说服?为什么被说服?和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4.如果保持中立,就记下来,待以后的阅读去验证。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之后,这些问题都是伴随阅读直接在脑中形成的,不像写出来这么“复杂”)
另外,大部分的书都会在书的序中清楚地写出这本书的写作目的。要重点抓住这部分内容记下来(精简记),这是这本书内容最精简的内容。接下来就是目录,目录是作者的精简版论述过程,也是抓住主题非常重要的地方。
不思考的阅读只有单方面去接受,有时甚至走神的地方就直接略过去了。这样对于内容的理解一定是片面和残缺的。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本书中可能我们在看的时候觉得作者一章一章写的很清晰,每章说的都是不一样的内容。但是在用了这个方法做笔记之后会发现有这种情况:即使是不同的章节,有时候会说关于同样主题的观点,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在产生这种发现之后,会充分激发我们对于这本书的热情,因为你已经开始知道这本书在什么地方和什么地方都说了关于什么的观点,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对于正在阅读的书有了把握,并且在与别人交流或者自己写作输出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晰的复述观点。
太把一本书当回事儿
这里还有一个不利于读书的观念,就是“太把一本书当回事儿”。有的人在看书的时候可能潜意识里总觉得,看完这本书我就能一眼识破别人的心里话、就能成为一个有自控力的人、就能变成一个渊博的人......其实一本书不能让我们一下就成为一个神人。一本书中重要的观点可能就是那么几个,但是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却总想着争取把每句话、每个观点都记住,这样其实给看书这种行为增添了太多的压力。把注意力从“看书”变成“背书”。
没有输出渠道
教是最好的老师
最好的输出方式就是写作了。写作是一个将网状变成线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肯定会很吃力。你会觉得:道理我都懂,可我咋就写不出来呢?
如果觉得写东西对自己来说“段位太高”,也可以尝试复述作者的观点,可以说给自己听,也可以说给朋友听,最好是加上自己的思考方式:
1.之前对于XX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
2.通过作者此处的论证,我发现我应该怎么想才对
3.作者的XX观点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
最后还有一种简单但是有效的方式,就是你可以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这是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这四个问题可以引发对于本书的思考,帮助理清自己的收获,加深对于书内容的掌握程度。(想详细了解这本书请移步我的上一篇文章:超强读书笔记法,帮你有效读书)
读书无用
你究竟希望从读书中得到什么?
读书能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思考加上思考后的行动。
读书无用。
这句话没有错,读书这个行为本身并不高级,一些人看来可能很装X。要说读书能带来什么,我真的说不出来,因为实在是太多,太渗透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被一些事件和看似有道理的观点包围的时候,不被别人甚至大部分人带跑,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而读书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更新观念,进而改变行为。这种变化有很多,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
看了心理学相关的书之后,我知道了原来有些情绪的产生不只是我自己的“毛病”,是由于儿童时期一些和父母相处模式的投影,我是可以靠着科学的方法去改变的;知道了原来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改变与别人更好的相处。
看了《最好的告别》深刻感受到了人类对于衰老的无能为力,我思考了到底什么才是活这一生最该珍惜的事情,把该做的重要的事安排进生活中。
看了统计相关的书,知道了原来专家和数据也不是都可信,在面对权威时保留一丝怀疑,思考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看了哲学相关的书,了解了原来哲学也不是那么不接地气,探讨的很多都是我们平时经常想到,但没却有深刻思考的的问题。
......
相信我,变成一个读书人之后,你就不会问出:“读书有什么用?”这句话了,因为这个更新自己认知的过程是很爽的,是为自己打开无限可能的大门,你会觉得每天的自己都是新鲜的。
思考
说了这么多方法,其实核心只有一个:读书要思考。
但是有的人就是懒得思考,在自己划的思维圈里困扰、挣扎,最后得多且过,总有说服自己理由:“原来这个不适合我啊”,“我没问题,都是XX的错!”
而思考就是帮我们扩大这个“圈”的根本方法。
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
开始阅读之后觉得自己并没有变聪明,反而疑问变得更多,人变得更傻了!好奇心旺盛,对于没接触过的事情总想去试探试探。同时又对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多了敬畏心和好奇心。
大部分的疑问都能在书里面找到答案,这份对答案的渴求,可能就是人类对于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吧。
最后分享一句话作为结尾:“读一个小时的书,可能只会收获一两个有用的观点,可是这一两个观点的价值远大于忍受一个小时的无聊乏味。”——《假性亲密关系》
ps:本文中提到的方法,都是个人经验总结,只是提供一种参考方法,而且我的读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也会根据不同内容的书、或者阅读中发现新的方法之后进行调整,希望读者进行筛选,形成合适自己的方法。这也是读书改变行为的一种方式(^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