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白话释义
人就应当轰轰烈烈,活着的时候,要做人中豪杰,就算死去,也要做鬼里面的英雄。
曾经,项羽哪怕战死,也不愿退守乌江以东,因为他不愿苟且偷生。从那以后,人们都感怀项羽的英勇气节,至今仍对他念念不忘。我也十分敬佩他啊!
背景感悟
李清照向来以词作流传后世,而这是唯一一首不输于她任何词作的怀古诗,一气呵成,字字铿锵,流传至今,仍不输颜色。
这首词,写作时间应是1129年,朝廷分崩离析,和赵明诚逃亡途中,坐舟乌江时,有感而发。
1127年靖安之变时,金兵大举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北宋不复存在。康王赵构迁都南京,南宋成立。后来,赵明诚奔丧南京,为南宋效力,任江宁,即南京知府兼江东经济副史。
那时候,李清照,一介女流,仍居住在混乱的北方青州,守着他们的收藏。她需要奔赴赵明诚所在的南京,而且要运走所有家产,他们最多的家产就是各种收藏。她一再遴选,打算把最珍贵的15车藏品先运走,其它若干藏品先锁在青州老家。没曾想,青州兵变,一场火灾过后,这15车是最后幸存的藏品了。若干年收藏,毁于一旦,爱书画儿胜过吃饭的李清照,那心情可想而知。
她恨透了这乱世,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她在兵荒马乱中,护送这15车珍贵藏品,经历了各种心酸不易。途中经过镇江,又一次兵荒马乱,太守却弃城而逃,百姓更是流离。李清照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朝廷如是,哪有将来?
而此时,她还有这15车藏品,赵明诚在,希望就在。终于在1128年春天,李清照靠着自己撑起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一路披荆斩棘,和赵明诚汇合了。见得越多,对朝廷越是失望,此时的著作多喷扁南宋朝廷的不作为,恨不能自己上战场。
赵李二人相聚不过一年,1129年2月,南京也开始水生火热的战乱。赵明诚作为知府,不思应对,居然也翻墙而逃。
李清照又开启了逃亡模式,这一次,终于不再是孤身一人,有丈夫为伴。然而,赵明诚的形象却在李清照心中一落千丈。她没想到,也不愿意接受,赵明诚是逃兵的事实。或许如此,再加上年纪不小了,又舟车劳顿,终于没办法再如当年一般,琴瑟相和。
1129年3月,行舟乌江。见了南宋的作为,再想项羽的事迹,本诗诞生了。一来吊慰项羽,二来表明自己的情怀,三来讽刺南宋朝廷所作所为。
在乌江,李清照是一吐为快了。而赵明诚,却因弃城一事更感羞耻,或许也是被李清照气的,逃亡途中染了病,病情越发严重,未来得及到达湖州担任知府,终于在这一年8月18日,死在了建康。46岁(我总觉得是45岁,李清照生于1184年3月)的李清照,不得不开启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寡妇模式。
朝廷不靠谱,丈夫已死亡,身边无亲友相伴,孤身一人。李清照,自顾不暇,却视这些藏品为命根子,或许是对赵明诚和自己曾经的岁月,唯一的念想了吧。只是,此刻已苦,未来更凄凉。
有一种说法是,赵明诚是李清照气死的,如果李清照看得清局势,虽然失望,没有写过《夏日绝句》,没有无言以对甚至冷嘲热讽,说不定赵明诚会多活几年。赵明诚活着,李清照后半生多少会好几分吧,哪怕颠沛流离,也终有所依啊。
但李清照就是李清照,赵明诚的病也没有如果,赵李二人为鬼为人已然注定,只是活着的就更加艰难了。
说句实在话,佩服李清照的才华,但无论她的娇俏还是大胆言语,在那种年代,都是父母和赵明诚培养出来的,或者是惯出来的。有好处,人人可见才华横溢流芳百世。有坏处,言论大胆,性格刚直,不计后果。家庭给了她幸运,社会让她饱经了风霜,让她开启了强烈转变模式,不得不靠自己活下来,其中心酸可想而知。
我想,赵李二人在后期或许感情也不是那般美好吧。说实话,我很介怀,赵明诚明明活着,为什么奔丧不带着李清照一起?就算来不及,为什么不去接她?一介女流,路途漫漫,辎重无数,官匪横行,从北京到南京,我想象不出她到底承受了多少,内心又有多少煎熬?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赵明诚或许也有不得已。那种年代,赵李二人的情感已属不易,我的想法算是苛刻了吧。
世事无常,生活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行走世间的生活能力,当年女子不易,而今成了可能。愿世道安康,愿女子能靠自己安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