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历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在诗中描绘它的美丽,“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而在民间,牡丹还被人们选为四月花神,在花朝节之时与十二花神一起受人祝贺。牡丹早已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承载着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示出独属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傲然牡丹开
牡丹,在传说故事中,具有它不屈的气节与骄傲的姿态。
相传,女皇武则天登基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不止,武则天苦于明日的游览之行,于是便命令百花赶紧盛开:“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畏惧于武则天的权势,一夜之间竞相绽放,只有牡丹不开。武皇大怒,令人将牡丹连根拔起贬至洛阳,不想牡丹到洛阳后竟傲然盛开。武皇又令人将牡丹大火焚烧,但烧焦的牡丹第二年反而开得更加明艳动人。
于是便有诗称赞说:“即便烧焦亦不平,根根铁骨自铮铮。洛阳恰得相宜地,留取花中强项名。”
吉祥牡丹纹
虽然传说经由世人杜撰,但洛阳牡丹确实名满天下。早在隋唐时,洛阳便已有牡丹种植,而且武则天还特地将牡丹花引入上林苑内,由此也带动了洛阳栽培牡丹的风气。而牡丹花纹也在唐代崇尚牡丹的风气中盛行。
唐代人们追求磅礴大气的审美,因此也将牡丹花纹描绘得繁复丰满、色彩艳丽,充分体现了唐这一朝代富贵华丽的时代特点。
宋时牡丹纹则减弱了唐代的富贵之气,偏向于使用折枝花式与穿枝花式表现牡丹纹,呈现出自由舒展、自然生动的纹样特点,且在配色方面,宋代的牡丹纹多以朱红、草绿等饱和度较低的色彩搭配,凸显出牡丹庄重典雅的一面。
元代牡丹纹从宋代继承而来,但在蒙古族追求奢华的风尚下,牡丹纹更表现出艳丽精美的特点。
明清之时,牡丹纹成为服饰上的常用纹样之一,牡丹纹的造型得到夸张、放大,花瓣层叠卷曲、花型硕大成为牡丹纹的标志,与自然界的牡丹花相比更具有装饰性,纹样也倾向于繁缛华丽。
而此时,人们对于“吉祥”“吉利”的涵义追求也让牡丹纹的形式更加多变,纹样组合更加灵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