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爱在我们身边是随处可见的,只是我们能否用心体会和感受。而感受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爱的过程。一些朋友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很幸福的人,那正因为他能感受到来自家人、朋友、同僚、甚至陌生人给予的爱。
爱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只要一句暖心的关心,一个支持的鼓励,一个理解的怀抱,一个由衷的欣赏与赞美,一种包容和接纳,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最真挚的爱意。
被爱当然也是一种自我感知美好的体会,其实把自己心里的爱分享给别人也是一样的妙不可言。我爱我的家人,身边的人,远方的人,甚至陌生人。对于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当然也是爱最重要的表达。
爱就是阳光雨露,如果我们没有爱就不能正常生长。在一个多世纪前,心理学家就做过一个实验:对于一些孤儿院的孩子,每天就只提供给他们一些生存必需品,但是却不予拥抱,也不会对他们微笑,也不会抚摸他们。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孩子竟然没有活下来。
不过后来这个实验遭到很多社会人士的谴责,因为人的生命是不能拿来做实验的。但这个悲剧的结果却告诫我们每个人:如果人只能得到食物,但没有得到任何情感关怀与温暖,得不到爱,生命就会走向枯萎与死亡。
爱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从小到大就不可或缺的情感经历。我们一出生,就和母亲形成了一种依恋关系。
在孩子与母亲(或者其他重要抚养人)的早期关系中,如果孩子能够体验到足够的爱与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相反,如果婴幼儿时期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及其不妙的形象。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是觉得自己不受父母的欢迎,而是错误认为自己基本不被任何人喜欢。相反,一个得到家庭给予足够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仅相信父母是爱他的,并且还会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当我们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所需要的爱时,相伴而来的我们也会体会到许多痛苦。这就是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也会谈及的关于各种爱的苦恼。
不过当感到爱缺乏时,人会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求,比如从爱情的情感中去弥补,通过各种方式去吸引别人的注意,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子女身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望子成龙”。这些寻求的方式里某些具有可行性,但是有些却是会带来极大破坏性的。
爱一个人一定会有想要拥有对方的心理,但如果仅仅是拥有,占有,那你的爱情也就变了爱原本的味道。对于年轻人,似乎强烈地想要拥有爱人。难道是因为现代人太缺乏爱吗?我想把问题留给你们,让我们都来问问自己。其实未必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所得,当然,爱也不是一个人单方面无畏的牺牲。
学会如何去爱,表达爱是一个及其缓慢的过程,是需要我们用心慢慢去体会,理解,感悟,用语言、用行动勇敢表达出来的过程。稳定的爱会使我们拥有美好和谐的家庭,当然,恰当程度的热爱也成为我们追逐梦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
爱是个内涵广泛却又很难用纯粹的语言去表达的情感。虽然我们可能先天具备爱的潜意识,但也更需要我们不断通过不停的学习如何爱。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篇文章,然后跟随我的步伐,来一起学习爱。当然以后的文章里我会提到更多案例,至此来论证心理学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