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文章特别火,不要指望靠读书来改变你的命运,文章中的诸多观点不敢苟同,结合自身的情况,谈谈自己看法。
在我大字不识几个的时候,经常听爸爸念书,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对于只会读书的爸爸来说,这是唯一能让我安静下来的方法。所以,上学之后,别的同学都还在学拼音的时候,我就会讲花木兰替父从军,在别的同学都在数学课打盹的时候,我会在数学课上打算盘,背诵乘法口诀。我也因为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那时候觉得被同学羡慕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并不会想去,读书以后会为我带来什么。有一次,进入青春叛逆期的我,和爸爸吵架,问爸爸干嘛老逼我念书,你念了一辈子的书,也没提干。爸爸突然就沉默了,周围寂静的让我害怕,后来,爸爸说;读书,会明事理。会明辨是非,会教会你如何做人。
念中学的时候,爸爸狠心把我送到了寄宿学校,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应,每天晚上都会偷偷的哭,觉得爸爸不爱我了,忽然在一个放学的傍晚,走在食堂的路上,发现了站在校门口的爸爸,手里端着的饭盒还盛着我爱吃的饭菜,眼泪瞬间不争气的流了下来,饭盒里还夹着一封信,里面写着鼓励我的话。
回到宿舍,我突然觉得想写点什么,对,就写我的父亲吧。没有任何的准备,也没有任何的矫揉做作,一切都是情感的自然流动。恰好当时学校举行作文大赛,我把这篇文章交了上去,出乎意外的竟然发表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父母逼我读书是有用的。
从我十三岁寄宿到大学毕业,我和父亲一直以这种最原始的方式保持沟通。因为受他的影响,我大学选了个当时并不是很热门的专业,学中国文学和古代汉语。我笑着问爸爸说,如果将来我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呀?爸爸说:那你就在家看看书,教教孩子,写写字。她一定也会笑的很温暖。
有段话说,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有一天就算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教养。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毕业十年,读书的意义与我而言已经绝不是为了可以混口饭吃,随着生活的演变早深入到我的身体,它教会我如何做人、做事。 如今,我从当年一个小小的文案到今天有了自己的公司,这绝非一日之寒。我应该感谢父亲的教诲,读过的那些书,变成了今天脚下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