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了一篇《“藏书名士”》的文章,想把自己爱书、藏书、读书的故事跟同好分享,如果有人读就写成系列,如果无人问津就当敝帚自珍,从此洗手不写了。今天先从偶像鲁迅说起。
去年底在当当网入手一套三本《鲁迅藏书志(古籍之部)》,定价380元,我以223元购得。这套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藏书家韦力先生撰写,16开大开本,深蓝色布面精装,外观看上去大气美观,内页插图亦很丰富。在鄙人印象中,近几十年来对私人藏书以专著研究蒐集,唯独鲁迅一人享此殊荣吧?想来原因不外有二:1.大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界、思想界的No.1,研究他的专集、文章浩如烟海,一般读者对他的藏书的关注度自然较为浓厚,一言以蔽之——有卖点;2.鲁迅藏书数量并不算多,据鲁迅博物馆编辑的《鲁迅藏书研究》统计,现存不过4000余种14000余册,跟傅增湘、叶德辉之流的大藏书家相比可谓天悬地隔,惟其如此正好便于研究者爬梳剔抉,仔细研究。
韦力先生十多年前撰写过《鲁迅古籍藏书漫谈》一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新问世的《鲁迅藏书志(古籍之部)》便是在《鲁迅古籍藏书漫谈》的基础上,另起炉灶,查漏补缺,最终得成完璧的。据著者自述:“当初我写《鲁迅藏书漫谈》时,并未翻看过鲁迅藏书原本,而每一篇的提要,都以孙郁馆长送给我的《鲁迅藏书目录》为线索写出。而今再看这些提要,一是不完全,因为目录中所载的鲁迅藏书,信息较少,仅是书名、卷数、作者及版本,而从这上面难以得到更多的细节,这使我撰写的提要有一些是靠自己的猜测写成的;二者我在翻看目录时,已经发现目录中有些著录上的失误,但我无法校对原书,只能凭经验予以纠正;第三,囿于我个人的水平,有些篇目的提要因为书名或作者的同名,使得提要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
故而,著者特意进入鲁迅书库,亲自翻阅多部鲁迅藏本,自感《鲁迅古籍藏书漫谈》一书错误甚多,实有重新撰写之必要。于是重起炉灶,勤耕不辍,短短半年时间完成了这部《鲁迅藏书志》的写作,也使得如我一般的“鲁迅迷”得以一饱眼福。
著者在他另一篇文章《爱书,所以藏书》中曾说及:“在国内,单纯收藏古籍的个人并不多,古籍很贵,有钱的人才会去买,但有钱人大部分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做研究的人多为学者,收入有限,没有形成相当数量、规模的古籍也做不好研究。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有钱的人没有时间研究,有时间研究的人没钱买古书。”而韦力先生本人便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古籍收藏研究大家——这一身份包含了硬币的两面:“收藏”源于有钱,“研究”源于有时间。故而能在古籍研究学界独树一帜且成果斐然——前有《鲁迅古籍藏书漫谈》的开山之举,后有《鲁迅藏书志(古籍之部)》的快心之作。如无韦力先生的这番努力,“鲁迅迷”们对鲁迅藏书的好奇之心不知道何年何月方可得到片时满足也。
不过即便广受关注如鲁迅,几十年来对他的藏书研究专著也并不多见,此又何故也?韦力先生说:“······一个特殊原因,就是1949年院校改革后分系,鲁迅研究被放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而鲁迅的藏书大部分是古籍,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悖论’:研究古籍的人不研究鲁迅,研究鲁迅的人不研究古籍,这导致他的藏书放了几十年都没人研究。”虽然《鲁迅藏书志(古籍之部)》已经出版,可《外文之部》与《平装之部》仍旧付之阙如,希望此两种早日面世,使鲁迅藏书的研究专著在华夏大地有足本存焉。
我将《漫谈》与《藏书志》对照阅读,感慨著者精益求精的良苦用心。虽然两种书的体例都是用“经”、“史”、“子”、“集”、“丛”的传统分类法进行排序,但对于藏书本身的解读,后起之秀的《藏书志》更为细致准确则是无疑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藏书志》对每一种古籍都详细介绍了鲁迅购藏的版本,使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鲁迅藏书原貌,至少可以在想象中一窥先生书库的煌煌大观。
寒舍眼下虽有12000多册藏书,跟鲁迅先生也不遑多让了,可尚无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古籍”。尽管也经常比照鲁迅的藏书目录去按图索骥购买古书(大部分为中华书局出版),但一无财力,二无时间,研究古籍两种条件皆不具备,故而前述之“悖论”于我不复存焉。是以鄙人虽于古籍不敢置喙,然介绍推荐《鲁迅藏书志(古籍之部)》则无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