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赫胥黎的演讲《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翻译为《天演论》
1、《天演论》译名很准确。
把“进化论”翻译成“天演论”,其实抓住了问题的重点。“进化”这个词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前进”的,或者说,总是从简单变成复杂。但问题是,复杂的不见得就是最适合环境的,不见得就会成为“物竞天择”法则下的当然赢家。
2、《天演论》内容迎合时代需求
1894年是怎样一个年份呢?那是中国的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年份。所以要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排名第一的关键词就是“民族情绪”。
《天演论》在1896年翻译完成,1898年正式出版。
《天演论》一出,立刻成为畅销书,流行全国。因为当时的民族情绪,实在太需要这样的内容了。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
3、《天演论》奠定了中国人对进化论的理解或误解
正是《天演论》使中国人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明白“保种图存”的唯一策略就是富国强兵。
于是随着《天演论》的风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概念成为全社会的口头禅。
读这些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
所以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对进化论的理解其实不是达尔文和赫胥黎式的,而是拉马克式的早期进化论和斯宾塞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二、严复的发挥、转述和改写
1、发挥
《天演论》开篇,白话译文(1971年)和严复的译文对比,“自存种族”和“强者后亡,弱者先绝”这些最骇人的字眼,完全是严复的个人发挥。
2、转述
在阐述“天演”的内容里,“天运”是《庄子》的话,“悠久成物”是《周易》的话,“体、用”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典命题,“虽择而莫之择,犹物竞之无所争,而实天下之至争也”,这是《老子》的典型表达方式。
严复用到的语言,仿佛给洋人穿上了汉服,所以非但很难和原文对应得上,甚至也不是很忠于赫胥黎的原意。
严复所做的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转述。
3、改写
赫胥黎叙述进化的时间尺度,是“二万年或者三万年”,严复加上一个“经廿年、卅年而革焉可也”,二三十年就要见出进化的成果,这至少不是哺乳动物能够胜任的。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急功近利的改写,《天演论》也就不可能成为畅销书了,毕竟有哪个关心国运的读者耗得起两三万年呢?
最要紧的是,借斯宾塞(严复译作“斯宾塞尔”)的话来解释进化论,这是最能惹恼赫胥黎的事情。赫胥黎和斯宾塞虽然私交不错,但学术观点很有差异。
三、赫胥黎、斯宾塞、拉马克谈进化
1、赫胥黎谈进化,只认为这是自然规律,而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要反其道而行,这就是“进化论与伦理学”一名的由来;
所以赫胥黎极力要说明的是:天道和人道并不是一回事,社会的进化和人的进化也不是一回事。
赫胥黎这样讲:文明的前进变化,通常称为“社会进化”,实际上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既不同于在自然状态中引起物种进化的过程,也不同于在人为状态中产生变种进化的过程。
——白话简化版:老弱病残不该扔掉。
2、斯宾塞谈进化,却属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生物学作为社会学的基础。
斯宾塞就是持永恒进化观的,相信人类社会永远前进着,前进的步伐不可逆转,直到晚年才对这个看法有所调整。
——白话简化版:老弱病残就该扔掉。
3、拉马克早期的进化论,认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前进”的,或者说,总是从简单变成复杂。
——白话简化版:强大者生存,文明定胜野蛮。
(不一定。恐龙都灭绝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清”。)
四、《天演论》中被忽略的原则和被误解的观点
1、被忽略的原则
“进化无定向”,这个原则是最常被人忽略的,也是为严复和《天演论》的读者们所忽略的。
2、被误解的观点
“适者生存”这个核心观点,赫胥黎谈到的“最适者”未必就是最强大、最先进的,这是进化论最常被误解的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