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主演的《我的体育老师》里,男女主在三亚度假时邂逅,男主提着单反回答女主为什么不当摄影师的问题:“职业和爱好得区分开,我们得先填饱肚子,才能去谈理想。”
很多时候,我们不把兴趣当成自己的职业,不是我们不愿意,只是当我们心中还有梦想的时候,却没有选择的权利。
有一次与一个朋友聊到孩子的教育,朋友近四十得一子。我问她:你的家庭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可是你还在这么努力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她回答:“我想告诉我的孩子,她的母亲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一直在努力实现价值的人。在我离开他的时候,我会给他留200万元,其余的全部捐出去。200万不算多,也不少。我想给他压力,让他明白最终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个世界讨生活的;同时希望,这200万能帮助他,在人生遇到需要把握的机会的时候,他能有选择的权利。我希望有一天,如果他想出国游学,不会因为缺钱而放弃。”
人和人家世背景的差异,除了从一个比较长周期的时间维度去审视人们的成长环境,我们能够轻易看到的,就是在人生遇到选择的时候,我们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意志。这种选择自由,恰恰也是我们很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当我们天生没有选择的自由的时候,那么大概率我们的兴趣是无法维持生计的。
我的一个文化传媒公司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艺术系的学生,从小时候的兴趣班,到后来的各地求学,他所花费的人民币叠起来,比他的身高还要高;而毕业后,他们大多数的人可能都在酒吧驻唱、舞蹈兴趣班教师、摄影工作室拍街景、甚至是街边摆摊画像,真正成为明星大家的人凤毛麟角。
而且,从职场的角度看,我们当初关于爱好的那份初心,很大可能会随着在职场中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变得模糊、透明,最后消失。
这一点在当下自媒体人中尤为明显:我相信很多从事自媒体的人,最初是很开心的。
受益于互联网,我们终于有了一方天地可以施展我们的才华。我们写下了很多关于诗歌和情怀的篇章,有了一些愿意倾听我们笔下故事的人,他们也越来越喜欢我们。
可是后来的人会发现,我们用心写下了很多文字,观众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自己在拼命宣泄情感。于是网上有了很多教我们吸粉获赞的方法,我们欣喜的学着、学着;有人成功了,可更多的人还在摸索···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全力以赴的在跟流量死磕,面红耳赤、歇斯底里。可是,当初我们不是仅仅喜欢写故事,而已吗?
“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别把兴趣当成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