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能力强,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心灵手巧类的,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制作自己想要的东东,一是心狠手辣型的,能够无理取闹、惹事生非那一类的。在游枫生活的那个年代,大概是父母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教育理念,也有可能是孩子太多的原因吧,那时候的父母多数是不讲理的,他们的教育手段简单而粗暴,通常就是打一顿,让孩子长记性。或许因为这种风气的影响,动手打架就成了很平常的事儿了。在家里兄弟姐妹打架、在班里同学之间打架、学校里同校学生之间打架,在外边不同学校之间打架,反正是只要有个借口,动手那就简直是一定的了。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每一个小团体在遇到外来入侵时往往会建立攻守同盟、一致对外的,如果谁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的话,通常是让大家鄙视的。
在那个年代,没有被人打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论你再小心,也有被别人围堵的时候,包括当时比较有名的“高手”,而且越是高手往往被收拾的更“展”(估计是打的平平躺在地上的意思吧)。所以当时的男同学们上学时通常都会携带合手的武器,这在现在的孩子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而在游枫生活的那个时代、这场景简直就是“小儿科”的事情了,砖头、石块虽然唾手可得,毕竟动起手来远不如腰里里的匕首和袖子里的短棍来的方便。
不过武器也是五花八门的,常见的多数是短棍、钢丝鞭、自行车锁之类的,有一些动手能力普通的同学会在pvc罐中倒入水泥或者插入合适的钢筋,大幅提高短棍的杀伤能力。这当然不太适合动手能力超强的游枫同学,他别出心裁的设计了一款独特的武器,就是在一个两头都是半圆形的圆柱体,在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上突起一个象“拐子”一样的分枝,是用锡铅合金倒模后精心打磨而成的,大概是取材于十八般武器中“拐子”的的创意吧。打架时握持在手上,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可以突起半个圆形的金属物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出拳的速度和力度,而且可以起到铁手套的作用。一时间这个新颖、便携的设计也成为同学们争相模仿的了,可惜的是没有收到任何的专利费用。
不过随着动手规模和程度的升级,短棍等武器逐步被金属制品替代了,也算是对“战争史促进科技发展最有效的催化剂”这一论断的最佳诠释吧。一些家在工厂的同学大多会就地取材,用弹簧钢、高碳钢或者锋钢打造自己专属的刀具,不过基本上都规避治安管理中关于匕首的规定,只是一边开刃,另一边只开刃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也有一些类似黑社会势力帮会成员会选择钢板打造一把开山斧,斧刃和书包的宽度近似,呈月牙状,斧柄很短非常适合单手握持,也具有较高的便携性。
后来,一个退役军官的子女偷偷的将家里珍藏的56军刺拿到了学校,那带着三面血槽的灰白色刀身引来了围观同学无数艳羡的目光。很快商店里出售用于机械加工的三棱刮刀成为了紧俏货,只不过到头呈圆弧状,杀伤力极为普通。也有一些学生将刮刀用电砂轮重新打磨成三角的锥形,可惜的是刮刀的基层钢材偏软,即使是淬火之后,难以打磨到心仪的锋利程度。
顺便需要说一下,当时的工厂车间对于孩子们来说几乎是不设防的,许多男孩会课余时间到车间去围观各种机器设备的操作,顺便在偷点废铜烂铁的出去卖了换些零食。就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象游枫这样手巧的孩子已经初步学会车铣刨磨钳等基本的操作手法,当然有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也会偷着大人的钥匙到车间里去加工自己需要的东西,通常工厂的保安也是不管不问的,毕竟都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嘛。。
也就是在见识过56军刺漂亮的外形后,游枫暗自下决心要自制心仪的武器。在无数次观摩56军刺和咨询青工的基础上,最终选择“T10”圆钢作为材料。经历了车角、刨面、铣槽等工艺后,游枫才发现被这群无良的青工给骗了,原来这种钢材特别的耐磨,几乎用电砂轮都打不动。无奈已经上了“贼船”,游枫只好用三角锉一下一下的加工着,几乎是用完了一个月的周末时间,一把闪烁着寒光的武器最终诞生了。
可惜的是,这把武器仅仅让他显摆了两个星期左右,就被“黑老大”在威逼利诱下“借”走了。据说这柄山寨货曾经在当地的斗殴史中名噪一时,后来因重伤数人而被公安收缴,不过这一切已经和游枫没有任何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