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读《设计思维: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

最近看了《设计思维: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作者张凌燕,设计学专业,致力于设计学到管理学的跨领域研究。

在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左脑思考,尤其在工作上,倾向于依照逻辑、规则行事,把所有关注点放在了“目标”“绩效”上,而忽视了人本身的感受和体验。如今,随着智能时代以及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右脑思维开始主导,人们越来越重视感性,重视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理解,“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逐渐成为创新的主流方向。

一切行为方式都向人的内心靠拢。人的需求、感知和感受都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这也体现在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上。

一、未来学习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未来学习的落脚点在于怎么样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活力和释放个人创造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发生改变,传统的组织当中,组织占据主导地位,个人需要适应组织,并努力达到组织对个人的要求(比如任职资格)。而未来的组织则是像培养基一样,成为“服务”和“支持”性环境的提供者,为个人输送养分,创造更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以后的学习方式会有怎样的改变?书中提了几种学习方式,但没超出我的思维预期。

比如自主式学习。以前主要是被动式学习,就象单位开的“网络学院”,上边是任务式、下边是应付式,根本没有效果;自主学习是结合自己的兴趣与时间安排,把学习的意识融入到工作甚至生活的每时每刻,有时是跨界学习、启发,从而经由个人的感知和体验来生成新的自我。当然这种学习方式,我早就开始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关键是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觉醒。

自主学习把人的注意力拉向当下,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素材,这大大扩展了学习的空间,也提升了创造的可能性。

任务式学习,就要看组织架构方式的适应性了。以前的学习方式叫“内容式学习”,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内容本身上;而基于挑战性任务的学习,学习者的注意力会放在自己和任务之间的关系上。比如同事请我将文本题库转成电子表格,我就会去百度,学习vba语法、正则表达式的运用;你会在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学习能力、创造力潜能。而且学的也扎实、不易忘记。

二、未来工作


工作都是基于目标的一种协作方式。未来的(工作)协作方式,主要是:穿梭式(内部协作)、卫星式(外部协作)、虚拟式(个人)、自组织。

1、穿梭式协作

以项目为基础、为中心,岗位和部门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每个人的工作不再被岗位说明所定义,而是被项目角色、任务所定义。

2、卫星式协作

以任务为核心,有才能的人都可以为组织贡献力量,不限定内部员工(比如客户、专家、……)。

3、虚拟式协作

以多屏(电脑、平板、手机)为特点,大家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工作在几种设备之间无缝流转,跨设备之间如何更好地协作。实际上现在的工作就是这样运行的。


4、自组织协作

以自主融合为原则。

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他组织的团队,感觉就像是一群“苦役”,沉闷乏味;自组织团队就像“啦啦队”,自High,活力十足。以后的组织构成或会更开放。

三、设计思维

这里的“设计”,是指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即“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设计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无到有”的设计,另一种是在原有基础上“改良优化”的设计。

“设计”的存在,是因为人们有某种潜在的需求需要被满足,比如自行车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代步工具的渴望,而一些功能性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则是为了带给人们更加便捷舒适的使用体验等。


工作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传统的商业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重在对问题本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线性的: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逐一分析评估——选择最佳方案。

设计思维的关注点在人的需求,在于如何更好地释放人性,它以人的渴望和需求为根本;开放式,面向未来。

设计思维的一个通用方法论:

1、搜集尽可能多的想法;

2、按相似度归类

上面这两步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

3、快速原型

原型并不是实物物理模型的概念,而是一种代指,所有由想法演化而成的可被感知和用来测试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原型。

就象文章草稿、绘画构图。你要有个模型,才好继续修改、推进。

4、测试、循环、迭代。到实践中去测试、反馈、修改。

2020092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