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走进一个项目的例会,这个场景你是否熟悉:一个人对着投影讲,其他人坐在后排低头刷微信,轮到某人说话时,他抬头说几句。
看板能够彻底颠覆这样的会议风格,能将你的会议魔术般地变成鸡尾酒会一样,相信吗?
看板起到的作用很多,不一一赘述,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可以用五个字概括--- 拉通价值流。怎么讲呢?
图中是一个从客户提出一个需求起,经过公司各部门各团队合作,交付到客户手里为止的完整价值流图。在启动看板应用前,业务方习惯于将需求从客户到自己这里过一道手,通过电子需求管理系统,或干脆写封邮件扔给研发兄弟;研发兄弟的业务架构师, 根据自己的经验,加猜测,做技术评估,将需求拆解成用户故事,讲给程序猿;程序猿听到的需求,已经从客户传过了两道手,再次分析,变成自己的理解,开始开发和自测,但这样开发的需求不免已经有所失真;自测通过后,发邮件给测试工程师提测。测试工程师接到提测邮件,再次找业务架构师澄清需求;测试完成后,提交部署上线,上线过程有什么问题,发邮件给开发工程师解决。在这样的合作模式里,大家的合作模式向下图中的粮仓一样,弱连接,低互动;人们憋在自己的粮仓里,追求 局部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忙得不可开交。
看板将承载价值流的所有工作项的流动过程做端到端可视化,各部门、团队围绕工作项的流动密切合作。想象一间工作室,四周围绕着宏伟的看板墙,每天早晨,来自各个部门、团队的代表,包括业务方、用户体验设计、研发、测试、部署的同事聚在一起,从后向前走查看板墙,探讨工作项的状态、遇到的组碍、风险,快速达成个共识和决策。
图中展现的是个高度自组织的会议。你一踏入这样的工作室的时刻,第一反应是“好吵,好热闹,这是在干什么?”。仔细观察,这是个有结构的会议。不同职能分工的同事,一起走查看板墙,探讨状态,移动卡片;然后,三五个人一撮自然地凑到一起,面对看板墙的某一栏,或某一工作项,开始探讨具体问题;有的同事会从一个讨论中撤出,转移到另一面看板墙,参与讨论;有的组会打电话现场叫其他同事,面对看板参与讨论;项目领导层也被召集,参加到某一话题的讨论,为团队提供支持。15分钟后,人群慢慢开始消散;半小时后,尘埃落定,大家基本都已经回到了各自的工位上;一天的中间,经常还会看到几个同事,一起走到一面看板墙前,澄清和梳理需求,或探讨某一工作项的交付问题。整个场景,就像一个鸡尾酒会,没有管理层对大家发号施令,大家自己自由社交,行走沟通,聚焦承载工作项的价值流动,快速解决问题。一大早,人们保持着高能量,聚焦、思考、讨论、行动,置身于这个会议,你会感觉到很强的能量场。
看板墙将价值链条的上下游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大家像在鸡尾酒会上自由社交,密切沟通协作,快速交付价值。What is the essence of kanban in action? Create a space for collabor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flow of value, and engage peopleemotionally with high energy . (本人的英文提炼,觉得说起来更有力,求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