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了快仨月,今儿天暖点了,跟着吃队休闲溜了一圈西佛峪。
路线:分水岭——观景台——佛峪寺——城市之窗(三仙宫)——玉函碑——(九女寨*)——黄路线村
在济南说起佛峪,想到的一般都是龙洞的东佛峪。要知道在西边的玉函山阴,许是因了那一壁的摩崖造像,也叫佛峪,人称西佛峪。
自玉函山修了山体公园,佛峪寺(始于隋朝,后毁)及摩崖造像也成了网红景点。
刚开始都是台阶路,不知是有专人清扫,还是是走的人多,雪已化了不少,走起来也不费劲。
山体公园的道设计得颇为雅致,偶尔一座小桥,间或一段红色木栈道,风景好的地方突出一方观景台,点缀着未化完的雪堆,别有一番古朴韵味。
吃队总是身兼数职,休闲游的好处在于可以慢慢感受沿途的风景,他又当起了金牌导游。
“右边这座竖起来的山叫鼓楼峰,左边建在山坳里的庙,驴友叫它城市之窗…”,
“西佛峪有很多有趣的山洞,比如这个洞,入口宽敞平整,我给它起名大床房(众人皆笑)。等天好了,咱专门来探探这些洞。”,
“远处一座小山头耸立处,再往左就是三媳妇山…”,
“咱能看见的最外层的山谷处,你们看有一座人形影像,那就是黄花山月老像,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月老雕像。”
在摩崖造像处,遇见一位大哥在拓印碑文,他站在离地五块石砖之上,一手执墨,一手捏一小小的拓包轻快地拓着壁上的文字。时光缓慢流逝,与他似乎无关。
钻进“城市之窗”——三仙宫的秘密通道,从这里可以俯瞰山下的人间繁华,城市之窗这名字起得很是贴切;这里夏可纳凉冬能避寒,更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路另一侧有三块石碑,其中一块为康熙年间所立,记载此庙名为“佛峪寺三仙宫”,宫内供奉的是守护山门的卫士王灵官。现在宫里已经空空如也了,倒不如供上屈原,来个众人皆醉我独醒吧。
三仙宫以后的路开始变得难走起来,拾阶而上,积雪几乎还原样覆盖在路上,不时有前人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足迹。在路边山石上又见一块乾隆四年的壁刻,但历经近300年的风化,字迹已很难辨认,不知它要表达什么。
一面挑战陡峭的山路,一面克服积雪的湿滑,难走的道路一直延续到雷达球的下方 ,后面便是坦途——防火通道,兴隆山滑翔伞基地的起飞点就在这一道上。
过了玉函山的非官方碑记,我们十三人小队就兵分两路了,5人小队就此下山,其余8人意犹未尽,再往九女山方向而去。
后面这一段山路,我们成了雪后的第一批游人,山阴的雪迹上,只偶见野兔的蹄印。雪化后的泥路软且粘,不一会就粘满了鞋底、裤脚,穿白裤的小美女小腿上扎眼的泥彩点,想必可以留作第一次户外徒步的纪念了。
最后一个拔高上到一处山寨,寨内遗迹显示,这里曾被分割为功能不一的各个室舍,部分门窗位置也清晰可见。但地图上却查不出它的名字,大道哥立刻发挥了他十足的想象力,杜撰出一个“九女寨”的传说,可谓精彩,引得大伙连连称赞。共享如下(不甚准确,解释权归大道哥所有):佃农家的九个女儿面容姣好,二八年纪,待字闺中。一日被地主盯上,想要霸占为妾。九女不依,只得逃离上山,建寨生活,地主却又追上山来。九女殊死抵抗,虽为巾帼,但不敌地主人多势众,最终壮烈而亡,死后化为了九女山,守护着这一方山林。
下山的路都在阳面,几无积雪,下得倒是顺利。从黄路线村步行1公里向北,村路满是泥泞。一好心大哥驾七座大车经过,一定要搭载我们一程。他媳妇也经常爬山,看我们很亲切,好说歹说把我们放在了二环南路口。好人好报
三个小时也能爬个小山,西佛峪还有很多路线,天暖后探洞爬崖值得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