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大学】第一天笔记

最近和一些伙伴共读『大学』

也不太明白,先读一读,写一写。

这段话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的三纲就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面四目是内修,后面三级是外治,修身就是连接外修和外治的枢纽,达到“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理想

这也是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毕生信条。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就是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

亲民,王阳明有过解释,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就是说君子尊敬贤德的人,亲爱自己的亲人,老百姓也会跟着一样,这样天下就亲爱和睦了

止于至善,书上说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完全没有私心。

“止、定、静、安、虑、得”是六要。

止就是指止于至善的目标,定就是志有定向,就是知道了自己要去哪里,

静,是指静心,心不妄动,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了,就不到处张望了,心不乱动了

安,指的安稳,心既然不乱动,自然就随遇而安,在当下就把当下的事情做好

虑,就是虑事精详,处事精确,心安稳了,遇事不慌不乱,能够仔细思量,找出解决方案

最后就是“得”,做到了以上的所说的,那你就可以抵达你的目的地了。

#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是说上面所说的三纲也好,六要也好,八目也好,它都是有先后顺序的——

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不能本末倒置,这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最后说的,天子到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的,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张居正解说,厚是对自己家人,薄,是对本国与天下之人,家国天下之人,虽然都应当爱,家是亲,国与天下是疏。

爱有等差,亲疏有别,人总是要先爱自己家人,才能去爱别人、爱天下的人,注意先厚再薄。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解释了,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古人的话也好,或者是后人的解释也好,都是在一定的场合对一定的人说的,适不适合自己,适不适合当下那就去体验和践行试试

也就是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 明德章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每日分享阅读 12,407评论 0 0
  • 作品原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
    立晟舒适家阅读 3,696评论 0 1
  • 10月30~31日 幸福书院 «大学»(4) 当年曾参记下,孔老夫子205字教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艾润芝阅读 4,507评论 0 1
  •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刘俊和和阅读 6,094评论 2 81
  •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做到诚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呢,又要先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 朱熹注解说,...
    华杉2009阅读 6,075评论 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