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伙伴共读『大学』
也不太明白,先读一读,写一写。
这段话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的三纲就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面四目是内修,后面三级是外治,修身就是连接外修和外治的枢纽,达到“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理想
这也是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毕生信条。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就是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
亲民,王阳明有过解释,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就是说君子尊敬贤德的人,亲爱自己的亲人,老百姓也会跟着一样,这样天下就亲爱和睦了
止于至善,书上说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完全没有私心。
“止、定、静、安、虑、得”是六要。
止就是指止于至善的目标,定就是志有定向,就是知道了自己要去哪里,
静,是指静心,心不妄动,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了,就不到处张望了,心不乱动了
安,指的安稳,心既然不乱动,自然就随遇而安,在当下就把当下的事情做好
虑,就是虑事精详,处事精确,心安稳了,遇事不慌不乱,能够仔细思量,找出解决方案
最后就是“得”,做到了以上的所说的,那你就可以抵达你的目的地了。
#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是说上面所说的三纲也好,六要也好,八目也好,它都是有先后顺序的——
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不能本末倒置,这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最后说的,天子到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的,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张居正解说,厚是对自己家人,薄,是对本国与天下之人,家国天下之人,虽然都应当爱,家是亲,国与天下是疏。
爱有等差,亲疏有别,人总是要先爱自己家人,才能去爱别人、爱天下的人,注意先厚再薄。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解释了,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古人的话也好,或者是后人的解释也好,都是在一定的场合对一定的人说的,适不适合自己,适不适合当下那就去体验和践行试试
也就是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