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之24况—逸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

先正云:“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非有逸致者,则不能也”。第其人必具超逸之品,故自发超逸之音。本从性天流出,而亦陶冶可到。……故当先养其琴度,而次养其手指,则形神并洁,逸气渐来。

【译评】

把了无牵挂的精神和体现大雅之道的琴相结合,如果不是有超逸情致的人,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应当先涵养弹琴的气度,然后锻炼指下的功夫,这样形和神都会变得高洁,逸气也会逐渐而出。青山所论逸基于“心—声”二元论基础之上,其观点未免有几会偏颇。而且“心—声”二元模式往往会成为很多琴人忽视技巧、剑走偏风的借口。纵观书中所言以汇之,“逸”况的真实价值所在:“形神并洁,逸气渐来”。这句话并不是“逸”况的重点,但却真正体现了青山作为一名杰出的琴家而对琴学所持的自觉。如何达到“逸”?“逸”不是有形的目标,而是在“形(手指)”和神“琴度”两方面共同的陶冶和练养之后,逐渐生发出来的“逸气”。形、神虽有先后却不偏废,这就超越了“心—声”的简单二元模式。但是天性中的逸是一回事,能够在琴中把“逸”表现出来又是一回事。真正的琴中之“逸”必生于“千修百劫”的修行过程;而倘若真正能够全身心投入这样的修行过程,那即使不能入“逸”,至少也能入“神”、“妙”之品。“琴有逸气,非关音也;琴有逸趣,非关指也。然非多听音,多练指,则不能极其至”舍此又往何处求“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5,002评论 0 33
  • 一曰和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
    篱下老人阅读 566评论 0 2
  • 中国古琴文化研究 原创 /魏周旺 一、中国古琴文化概述 (一)琴史述略 古琴,我国最早的弹拨弦乐器之一,古称“琴”...
    阿难迷阅读 4,707评论 14 16
  • 中国古琴文化研究 原创 /魏周旺 一、中国古琴文化概述 (一)琴史述略 古琴,我国最早的弹拨弦乐器之一,古称“琴”...
    Eva朱阅读 3,132评论 0 6
  • 我们今天继续《非凡的梦想》。 昨天我们说,我们的大脑是用来设定目标的,而很多人,拿自己的大脑呢用于算计眼前,实际上...
    听雨廖哥阅读 15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