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字来说,谈不上爱好,我的理解,但凡在某件事上称得起“爱好”的,必是在这件事上有一定的建树才配得起爱好一词,比如一名游泳爱好者,TA必定掌握一门游泳技艺,有了一定的谈资。我嘛,充其量是一名文字的观众,还是微乎其微,离C位很远的观众,遥听一点断断续续的梵音供自己逍遥、玩味,同时建立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自乐其乐。
闲暇时,我也喜欢读一点文字,没有足够的耐心,所以不喜欢大篇幅。我看文章,一般先看题目,适逢题目能勾起我的阅读欲,才肯看,接下来看篇幅,恰在我的耐心范围内,我通常不在意作者是谁,一篇文章读下来,爽了口,我会再读一遍,最后或许才关心一下拨动我心弦的作者是谁?大家名流自不稀奇,不熟悉面孔就拜托百度介绍一下,算作认识。看得出我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即便“大家”也未必引发我的兴趣,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我在初中时硬着头皮看几行,竟不知所云,从此便不惦记。
兴致上来,我也涂抹几句,就像幼儿见到大人,指手画脚急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语无伦次,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你会被TA稚嫰的语言感染,进入TA向你描绘的童话世界里,那里肯定有你不知道的人物、事件,这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最质朴的天籁,说起来无拘无束,不用担心好坏对错,只为向你分享TA的心情。
某天,浏览简书,看到某位简友的文章,文章中充满沮丧的情绪,TA写一篇文,投稿于简书某专题被拒,理由是写了一篇“水文”。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不太明白意义,顾名思义大约是质量不高的文吧!被拒的理由不难理解,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坐标,自己的取舍要求,符合即纳入,反之则拒,平常的事。但作者有点放不开,同样也能理解,一篇文章堆出来,姑且不论好坏,精力总得付出,感动着自己的感动,急于分享,寻求共鸣,对TA劳动认可、肯定,想必作者是带着极大的期望叩响某专题的大门,却遭遇闭门羹,情感受了挫,产生沮丧的心理。看后,我简信TA,“简书就像偌大的菜市场,海鲜和地衣一样是菜。”TA发我一个笑脸,但愿TA的心情真如那张笑脸晴朗。
评价一种事物的好坏,有一定的参照物才有可比性,如果把莎士比亚的作品做为参照物,那简书岂不是一片汪洋,波浪滔天了,能有几个弄潮儿可以存活?简书平台既接纳我等平庸的人就不会拒绝我等平庸的作品,一个广袤的草原,有奇花的幽香,也少不了芳草的点缀。我们何不做一个快乐的种草人。
我结识不少简友,多数都如我一样,只是把文字作为一种喜好、一种生活的补充调剂,去写、去记录,没有高远的理想目标,就像当年写日记一般平常,记录一下个人生活、情感等,不同的是,过去没有网络,各人的记录不能相互传阅、分享,现在有这样一个平台,把我们的记录整合在一起,相互传阅(只要你愿意),像一个大舞台,吹拉弹唱、歌舞小品、戏剧相声,各有学不来的特长,各有各的看点,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唯手熟尔,相信好文一样离不开历练。
简书上来来往往的很多人都不是文字工作者,只是文字的游民或是一群见证文字精彩的啦啦队,水平参差不齐,参照物不同,“水文”的群体就会不同,也就说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范围内每个人的文都有“水”的可能,不妨暂时对自己要求低一点,给自己预留足够大的空间,让自己多一点自信。
文章的读者也是广义的,有识文断字的“骚客”,有文字浅陋的“市井小民”,需求不同、鉴赏能力有别。五星酒楼风光无限,路边摊一样笑语喧哗,菜场卖的昂贵的海鲜是菜,一捧地衣作为菜依然有人情有独钟,正所谓,满汉全席离开低廉的盐巴也索然无味,高楼大厦的雄伟离不开一砖一瓦的支撑,传世经典的诞生或许就从写“水文”开始,听多了磕巴的语言,才可以体会出流利的酣畅。
如此想来,“水文”不见得就LOW或一直LOW下去,坦然面对,恪守初心,让自己的“水文”一点点滋润、丰满,收获一段成长地过程、一段悦己的心境,敝帚当自珍,孤芳宜自赏。再说,写出“水文”,未尝不好,至少环保无公害,即便你制造的是病毒,也没有杀伤力,因为压根没几个人接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