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与老公小谈起这一周发生的爆炸性新闻:4名河南考生高考成绩与估分相差太多,疑似高考答题卡被掉包,学生家长联合实名维权,并粘贴出答题卡准考证号、序号与座位号修改的痕迹,造成社会上不小的震动。
老公认为:这很正常,无论答题卡是否被掉包,即便最后查出的结果属实,也见怪不怪。因为只要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我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你真的没有意思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吗?在万千考生的心里,高考象征着公平、公正,是他们唯一一个可以不用通过拼爹拼娘就能完成的人生轨迹大转折。若幕后黑手径直渗透到高考系统,有多少像我一样的农村娃娃儿,即使万分努力,依然改变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见我越说越激动,老公笑着说:“唉,你还是忒年轻,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的多,你真的以为高考就是绝对的公平、公正,高考之后,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哪一道程序中不透露出拼爹拼娘的痕迹,妞妞儿啊,别忒天真了。”
看着老公一脸事本如此,不足为谈资的“大嘴脸”,我缄默了,若高考答题卡真的被掉包,这件事在不可思议的同时,是不是能够顺藤摸瓜,斩获一帮出乎意料的幕后组织产业链。
截止到目前,这个事件自曝光已历时一周,至今河南省招办给出的回应称:省招办已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反复核实,结果为: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与所贴条形码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确认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绩准确无误,核实结果及时书面回复了考生及家长。同时说明:当前,鉴于发帖的考生家长已实名向省有关部门举报,省招办正在配合省有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待调查结果出来后,将按上级要求向社会公布。

显然对这个回复,大众舆论并不买账。光明网8日给出评论:恐怕这个回复不足以完全回应舆论。复盘整个事件,就从答卷本身来说,依然有疑点尚待解释清楚:一人作文换“题”,一人四门三科考号不一样,个人二维码不同,姓名存在涂改,笔迹也有不同等,这些尚未得到合理解释。这些疑点,要想得到一个逻辑严密的解释恐怕并不容易,但至少应当有第三方介入,如果只是自说自话,天然存在说服力不足的程序瑕疵,也必然会受到舆论的持续紧盯。
也有评论者称:“高考,关乎考生一生的命运,查看考卷印证考分是考生不容漠视的权利。作为招生部门,有责任认真对待考生权利。若考生考试成绩真的只有预估分数一半,考生要求查一下试卷合乎人之常情,更何况,若果真查出问题,那也是关涉高考试卷舞弊的重大举报。”有人称,“只有彻底的公开,才能最大程度还原真相,杜绝不必要的猜疑产生。”
大部分吃瓜群众,是奔着处于弱势的考生如何进行“维权”,主要目的是想让已经内化植根于民众的高考信念:彰显出公平公正、天道酬勤、阶层流动等价值体系与社会意义。事实上,也有不少分析指出了“掉包”操作的匪夷所思之处,也有相当多的网友质疑考生及其家长的一些说辞。更有甚者,调查过程中扒出某一考生论文涉抄袭事件,多数舆论指责是在转移话题。倘若这件事被囫囵吞枣、草草了结,势必会成为一地民众对高考公信力认可的拐点,那么对于今后类似诉求、质疑可能会有增无减,想想不明觉厉。
当事的考生、家长,以及无数中国社会的民众,都期待有一个无可置疑的解答。哪怕最终结果证明所有的调查取证都是白忙活一场、并无任何问题,但在社会层面来说,也不会是“白忙活”,这至少彰显了高考机制本身无可辩驳的自我复查、纠错能力,这也能从根本上进一步坚定民众对高考的信心(摘自光明网评论)。
当然,公信诚难得,公开是正途。隐瞒必有私,谁是大老虎?亟待取证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