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物质是由原子或者是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果按照这个推论,我猜想大家一定会去思考。那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很久以前卢瑟福做过一个实验。他用镭发出的a射线去打金属箔。然后在上面加了一个显微镜供他观看。在实验的前两天内他的实验都毫无所获。直到第三天他的同事发现有一个金属粒子被弹回来了!他们明白这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后面他们继续观察此现象是否还会出现。后来又发现有些粒子虽然说没有被弹回来,但是却改变了原先的运动轨道。他们结合着一个金属粒子被撞回来的现象猜想可能是这些粒子蹭到了那个东西的边缘导致运动轨迹发生改变。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去研究这是什么东西。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来看,这个东西叫做原子核。一个原子核的质量差不多就等于整个原子的质量。这个时候他们又有疑惑了——为什么原子核的质量和原子差不多呢??为什么原子核那么重呢?他们猜想原子核又由许多东西组成。于是他们用更小的东西去打原子核,竟然真的打到了更小的东西!他们在原子核里面发现了一种名字叫做质子的东西。然后他们发现这种东西带有正电。且他们发现所有质子的质量和就等于原子核的重量,于是便以为原子核中只有质子,但是殊不知这只是一次偶然,在后来他们又发现另一个原子的原子核是里面质子的两倍 这就说明原子核中不只有质子。和他一起构成原子核的还有中子。但中子却是没有带电,整个原子宏观上看来是呈电中性的,也就是说不显电的。那这是不是就说明原子中除了带正电的质子会不会还有带负电的一些东西呢?答案很显然当然是有的。这些东西后来也被科学家们所发现,并且命名为电子。他们与质子非常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们的质量比质子小特别多,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并且科学家们发现这个电子它是围绕在原子最周围一直在转动的。物理上可是学过正电和负电会相互吸引的,那为什么这个电子就可以维持在最外层持续转动呢???
这个问题也被一个名字叫做波尔的科学家破解了。他们猜想电子是分层分布在某个轨道的。并且每一层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后来每一层的,电子数量也被人计算了出来每层可以容纳的电子数量为2n²,而最外层最多排八个电子,而次外层则不能超过有18个电子。就像这样:如果是第一层的话,它的n就是1,得出来的算式就应该是2×1²最后等于2。而第二层它的n值等于2。最后算出来应该是8。以此类推,我们便可以得到每层不一样的电子数。而这其实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综上所述,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站几乎原子的所有质量,除此外还有电子的存在,电子所带的负电和质子所点的正电就使整个原子呈电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