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请结合以上资料,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八百字。(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47/50)
他对我来说是一个太大的谜,若按辈份来说,他应是我的二爷爷,但他留给我们的只有两张模糊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他是那么年轻,那么意气风发,仿佛他并不是我的长辈,只是一个比我稍大的孩子。他留下的生命之书极其短暂,但细读之下便觉壮丽非凡。
我和他素未谋面,关于他的所有事迹,来源于他的兄弟,我的爷爷,以及那两张黑白照片。
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准确出生年月,只知道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在炮火与饥寒齐飞的日子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也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功绩下走进了他的青年,他的生命之书像当时大多数的人一样,带着“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自豪与自信,走进了新中国,投入全身心地建设新时代。
但炮火的印迹也太难洗刷干净。冷战时的社会也并不太平。终于,在他二十一岁那年,他给家人留下了两张黑白照片,毅然决然的穿上绿色戎装,同着当时的无数个年轻生命一起,跨过鸭绿江,走到了朝鲜战场。
战争终究是残酷的。仅仅几个月后,在一场战役中,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于是他倒下了。一同倒下的,还有无数个和他一样年轻的生命。他们一起被埋葬在异国他乡的那片土壤之上,没有墓碑,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那一年。他和来时一样,依然是二十一岁。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那两张照片上,那是他刚入伍穿上军装时照的,一张站着,一张坐着。照片里的他依旧是那么年轻。丝毫没有长辈的那种威严、深沉与沧桑,有的只是一个青年脸上尚未脱尽的那份稚气,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
现在,他依然躺在朝鲜的土地上,不知道他的魂魄在某一个夜晚,是否渴望返回故乡?他是否会后悔当初的那个决定?在他被射中的一刻,他是否又会怀念起什么人呢?
他依旧躺在异国的土地上,同无数个和他一样年轻的魂灵一起。
我偶尔也会想起了你,想起你黄土下紫色的英灵,想起你保家卫国的决心,想起你所处时代的烟云。
那是我的一个长辈用生命写成的书啊!也许单薄,但值得你我一读再读,并不得不承认,那是本永不凋零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