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考更结束的同学写的一些话
高考结束了,虽然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仍然希望能够分享一点想法,如果你自觉没考好看了这个应该会好过一点,如果你考得不错,应该也不会浪费你太多的时间,看看也无妨。
一、感觉考不好没那么大不了
感觉可能就只是一种感觉,调查发现成长在东亚国家家庭的孩子70%对自我评估是偏低的,如果你感觉没有考得太理想,可能只是因为在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在强调集体主义跟谦逊美德的环境下让你人自己的评估错位,也可能只是损失厌恶的倾向让你更留意把握不那么足的那些题目,反正把卷子交上去以后成绩怎么样已经不是你能控制的范围了,不妨用一点斯多葛学派的风范,把控制范围以外的事情稍微放一放。
二、考不上名校也不至于怎么样
这里分享一本书《人人说谎:大数据、新数据以及关于真实的你我,互联网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是17年出版的著作,书名好长,如果你没打算去读,就没必要介绍作者,反正你知道这个家伙以前在Google做数据分析的就可以了。这里主要谈书中的一个观点,只差一分进名校,真的有那么可惜吗?基于实验结果可能与直觉不符,为了不太惊世骇族(虽然这么说你也知道结论了),我还是直接说详细说下研究过程吧。统计表明(作者是美国人数据都是美国的)哈佛毕业年薪12.3万美元,宾州州立大学毕业收入8.7万美元,差距明显。不过哈佛的录取标准比宾州大学高得多,能进哈佛的人不去哈佛去一般大学收入也许也更高,所以收入跟名校只是相关性不一定是因果,到底名校对学生能力是不是有“附加值”,这里用另外一个学校的两个对照组进行比较。纽约有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公立史岱文森高中,就是全国招生平均录取率只有5%的那种,经济学家为了研究这个高中对考生有没有“加持”作用,对比了考上以及仅差一两分没考上的学生分成两组,考虑到考试的复杂性他们的水平应该相差无几。大数据分析显示考上这个全国第一录取率只有5%的高中那些幸运刚好过线的同学来说,一点用都没有,两组学生的大学先修课程分数、高考成绩(SAT)、以及后面去了哪些大学连微小的差异都没有,跟踪调查显示这些有能力去名校而没有去的人日后的收入跟进了名校的那一组收入水平也不存在可观察的差距,所以如果你差一点点去不了理想的学校,其实也就是不开心一阵子的事情,并没有真的那么不幸啦。
三、为了名校而努力是有意义的
首先这不是毒鸡汤,也不是让你读上一节的时间完全浪费掉,这甚至不是菲兹杰拉德说的那种保有两种相反观念还能正常运作的第一流智慧,这里说的跟上面说的完全不存在矛盾跟抵触。接下来说的这本书名字很俗,就叫《巨富》,里面所记录的正是那些年收入2000万美元以上占据排行榜前1%的那些家伙。这个年代的巨富跟上一个富豪是很不一样的,跟流传过那些什么出生前没有这辈子也没有的毒鸡汤不一样,这个时代的新巨富钱都是自己赚的,而不是来自于继承,即使是排在前0.01%的这些人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工资和商业盈利,而不是大家都不喜欢谈论的资本收益。这些新一代巨富最常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口,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直在赢,往往从出生就开始竞争赢在了起跑线上面。今天谈高考所以就只谈教育的方面,他们往往从小就进入1%的幼儿园,从此一路名校一直到进入常青藤的名校,所以他们的成功也跟家庭关系紧密,虽然从比例来说算得上白手起家,但是他们的父母至少也要付得起私立幼儿园的学费不能是赤贫而至少是中产家庭啦。说的这里这不是跟上面一段刚好矛盾吗?其实并没有。接受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提升个人素质的过程,本来就不是由一个一个孤立节点所组成的跳跃式发展,当你整个学习生涯都在为那个进入高等学府而奋斗的时候,你不需要任何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来证明,你已经在过程中获得全部的收获。
四、趁着有时间就去走走吧
虽然这个暑假比往年短了一个月,但仍然很可能是你退休前中最长的一次计划内休假,有条件的话还是出去走走的,今年由于疫情的特殊情况国外是基本去不了,不过国内的大好河山也很值得去看看!前些年我有过一次单人单车川进青出的自驾之旅,谈不上精彩纷呈不过也有些经验可以分享,有兴趣的可以一起交流交流,回帖或者私信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