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文化滋养我们的生命
中文读者, 当然主要是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是非常幸运的人群;东方文明是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发现和觉悟到了宇宙,人类社会和人生的奥秘和规律,发现了很多伟大的真理,开发出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方法,以及自我提高的方法或者叫做修行。这些人生奥秘,规律,真理和智慧已经被无数先贤思考和践行过,他们的思考和人生历程被记录在圣贤言行, 语录,历史典籍以及各种各样其它记录中,对任何一个走人生路,并且不愿意虚度此生的人都是可以触及的无价之宝。只要打开这个宝库,我们就会与几千年来的人类的经历和思考相遇,我们就会遇到那些伟大的勇者,智者和觉悟者,他们的实践和思考就会照亮我们人生之路,启迪我们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人的来龙去脉,以至于日用伦常,为人做事的智慧和力量。
以此为基础,我们作为父母再来教育,熏陶,培育我们的后代。这些古圣先贤是人类当中最优秀的人生智慧导师,而且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像孔子, 佛陀等等这些圣贤们不但获得了宇宙, 社会和人生的奥秘和真谛,他们还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用鲜活的语言,亲身示范,又根据人的智力,理解力,心理,情绪,谈话时的场合和地点,还有各种其它背景,随时随地采取合适的方式传授这些真谛和奥妙;他们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把一些知识,灌输在你的头脑中,而是启发你, 引导你,滋养你,让你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背后的奥秘, 让你遇道,识道,悟道,让你参透宇宙,社会,人生奥秘和真谛。所以在中文里我们叫养育子女。
我们的子女教育也是要在养育当中,把人生真理,大道,智慧传授给孩子。 我们知道,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西方启蒙运动以后的西方哲学思想占领了社会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华人当中都已经习以为常,不易察觉。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像是一个大市场和战场。自然,社会,甚至他人,它者都成了我在这个大市场和政治角斗场中来利用的物件。 在这种社会思想背景下的教育,重器物,重术;轻道,人的独立价值被轻视,人性被扭曲和异化,人被物和外境所奴役;教育的目的成了工具性教育, 即把人培育成专家,学者,艺术家,律师,医师,以及谋生,获得财富(经常指物质财富);换而言之,个体如何在这个大的社会机体当中尽力谋得于己有利的位置和获取更多;而人本身的价值,意义,真正的智慧和福祉却未必是当今教育的主旨。先贤的伟大智慧,譬如“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色既是空, 空既是色”,“境由心转”在很多人都不知所云,甚至闻所未闻。大众沉溺于电视,电影,互联网,主流话语和各种表面现象当中被其控制和奴役而无所察觉。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人生的价值, 意义,人应该怎样和社会,天地万物相处,自我的生命应该怎样安顿等等进行着数千年的思考和实践,里面蕴含着无数的人生至宝。大体来讲,今天有很多人的性情多有乖张暴戾,浮躁,容易焦虑和抱怨,心灵疲惫,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等等不易相处之类情况,关于这些问题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和著作。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发现,有些人和家庭出现各种问题,原因虽然多样,但往深里看,其实与近代以来,中国被截断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群体和个人迷失了人生的大根大本,迷失了根本智慧,缺乏对人生,人世间以及宇宙规律和奥妙的认识;不识道, 不依道而行,舍本求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现在的很多家庭和父母来说,要养育好子女,自己要好好补补东方文化哲学思想和智慧,同时,对其它一切文化,包括西方的器物和术数文化持开放,包容,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常存感恩之心
对待养育子女这件事要心怀感恩。因为通过养育子女,我们要学习很多东西,我们会思索我们的人生,思索我们自己小时候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会思索我们的父母和前辈,这会增加我们对父母和先辈的理解和感恩,我们会思索我们过去走过的路哪些方面可以提高,哪些方面应该努力克服和避免。这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益处,我们对人生的看法会有所拓宽和升华,从而给我们的人生一次提升和进步的机会。我们要力争带着这样的感恩之心来和子女相处,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帮助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玩耍,做家务,解决好孩子发脾气,抱怨,不听话等等心理和行为现象。
我们存着一颗这样的心,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心态更加宽广,心情比较平静,头脑比较冷静,可能就少了一些焦躁,威胁逼迫和惩罚,而用和蔼又和气的语气和语调,用同情, 理解和尊重,用包含爱意的话语和孩子谈话和相处。我们这样来和孩子相处,我们自己心情愉悦,孩子也会心情愉悦,而且更愿意配合我们。一个心里装着美好健康思想和心情,带着阳光情绪的孩子,思想比较开阔,对人事物比较有热情,心里较少纠结和束缚,愿意探索和积极主动地行动,更愿意与人为善,和别人配合,自己变成正能量和阳光, 利己又利人。
以天为则,把感恩之心扩大,感激天地万物和周围的一切人事物,上天给地上的万物生灵阳光和雨露,并不分高低贵贱,善人恶人,君子小人,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要经过种子,土壤, 阳光,水分,和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来到我们的饭碗里,对此我们要心存感恩。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思想和心情来过生活,但不要经常把一些大道理挂在嘴上,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心情等等见到合适的机会施教,避免灌输和强加于人。培育感恩心, 爱心,同情心,慈悲心可以从生活小事中点点滴滴做起。
在我们家,我们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尽量不要商场提供的塑料袋,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们两个孩子非常自觉地这样做。家里多余的家具,用品,衣物,玩具等等,我们和孩子一起整理以后和孩子一起捐献给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卖掉以后,挣来的钱用来帮助需要的人,我们和孩子一起参与慈善事业,培育孩子的慈悲之心,也是增加孩子对世界的认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要挂在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和当下的状况做自己可以做到的那一部分。广种福田要有心的觉悟,要从自己的心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自己力所能及开始, 日积月累。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这个道理,熏陶滋养, 不教而教,孩子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地会吸收,成长。
在此,讲个我们家的小故事,几年前,在吃饭的时候,我常常和孩子们讲,吃东西不要挑挑拣拣,食物是用来滋养我们身体的,原本没有什么好吃不好吃,好吃不好吃纯粹是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是我们过去的习惯形成的,譬如,一个出生在意大利的人,他会觉得各种奶酪好吃,而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人,就未必了,因为,乳制品不是东亚人的传统饮食。相反的,东亚人的某些食物,中东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事情就是如此简单,只要看透了,就不需要那么固执自己喜欢不喜欢了。所以我们要做什么就吃什么,吃什么什么就好吃,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头脑中的想象,而我们的头脑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我这样说了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孩子们还很烦我这样唠叨,这样教训人。直到最近,我开始注意到,我们家的儿子,不但自己吃饭挑剔的习惯大大改变,而且在他的妹妹吃饭挑剔的时候,他用我当年教训他的原话教育他的妹妹:做什么就吃什么,吃什么,什么就好吃。这也告诉我们,凡事皆有因果,但因果往往不一定同时发生,有时我们种下一个种子,果实需要很多时间才能长出来,而且果实成长需要很多条件。
以史为镜 尊重先圣先贤
和孩子一起广泛阅读历史,多读人物传记,多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因为这是数千年人类历程和得失的总结,对先圣先贤要心怀崇高的敬意,和孩子一起塑造深远又宽广的视野,领悟凡事皆有来龙去脉,任何事物都会有起因,有环境条件因素,有过程,有结果,佛家叫做因缘果报,这是智慧。
我们家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喜好等等带领和引导孩子多读历史,儿子上小学时就阅读了成套的世界历史(我们是住在墨尔本的华裔,因为孩子中文程度不够,读的是英文版,这当然是个遗憾),我们给孩子阅读过中文版的儿童版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当然,我们还带领孩子阅读四书五经等等中国经典和英文经典,八年级的儿子现在喜欢阅读历史和人物传记(英文)。另一方面,人类当中只有极少数大智大觉的人才能摆脱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人都不同程度的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和操控。当今世界的电视,网络,电影等等大众传媒传播的话语鱼龙混杂,垃圾污垢很多,需要慎重选择。在我们家来讲,已经有十多年不看电视了,习以为常。
持平常心 做本分事
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文化,在孔子的思想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文化成,在于通过人文教育把人实现从禽兽到小人,再到大人(君子)的过渡, 我们的先贤很早就认识到了音乐对人格培育的价值,在《礼记》中就有一篇专门讲音乐教育, 称为《乐记》,孔子所设的教学科目就有音乐,春秋时代的君子六艺,就包含音乐,《论语》里就记载了孔子学习音乐时的那种废寝忘食,物我两忘的境界。
音乐可以直通人的心灵,能够影响人的情感和情绪,能够感化人,感染人的精神和心灵,有些音乐一听到就使人精神提升,振奋。当然也有些音乐使人狂躁,颓废。好的音乐能培育人对美好和善良的人事物的感悟,感通和欣赏能力,培育人向美向善的品格,感受崇高, 伟大,和蓬勃向上的力量,当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的时候都会有感觉。古希腊的先哲柏拉图,彼德格拉斯也都非常重视音乐的神奇力量,音乐在西方社会文化和教育中也非常重要。其实人类的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音乐传统,这本身就在说明音乐对人的不可或缺。
近年来的脑神经科学和其它学科对音乐对人的影响做了很多研究,有些很有意义的发现,譬如对人的大脑发育,大脑和身体的协调,记忆力,创造力,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都有促进作用,简单的讲就是能使人耳聪目明。这有很多著作,读者可以找来看,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下面主要讲几个要点,纠正几个误区。
被动性地听音乐固然能够受益,但更受益的其实是主动性的,参与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受益更多,更大,譬如学习演奏,演唱受益就很大。这其实很好理解,我们不可能通过看别人运动而使自己的健康受益,不可能通过看奥运会成为优秀运动员。坊间传说的听某些音乐譬如莫扎特的音乐,能使孩子聪明的说法,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质疑。
有些父母认为,我不懂音乐怎么教孩子学乐器,怎么陪得了孩子,我不懂吗。我是这么看的,作为父母,我们不是作为音乐技术专家来教孩子和陪孩子,技术问题要交给音乐老师,除非搞音乐的家长,否则,在这方面,我们不用插手。做为一般的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做个助缘,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好的气场和能量,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起一个向上促进的作用。
学习弹奏乐器, 要有毅力,耐力,不怕重复和失败,要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等等,诸如此类的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学习乐器,由于受到某些片面的影响,让孩子学乐器的目的是为了各种看得见的,眼前的实用目的;而更长远的,更大和更深的目的却未必看得到。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容易急功近利,互相攀比,患得患失,浮躁焦虑,吹毛求疵,刻薄挑剔,少耐心多烦躁。希望孩子尽快考级,强迫孩子多练习,将来成个著名音乐家,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等等的幻想,如果孩子不按我们要求的去做,我们就很失望, 焦躁, 痛苦,我们可能对孩子没好气。孩子在这种负面情绪,心情,环境和能量中,可能一肚子不情愿去学习,有时候练还是练了,可是心里其实在抵抗,有时干脆不听不练。而学习音乐所带来的成就感,和音乐本身的美好,在这种氛围中就可能被掩盖了。
当孩子心情愉悦,阳光灿烂时愿意主动行动和学习,家长可以做的就应该是给孩子创造和谐,愉悦的家庭和学习氛围,对音乐充满欣喜,对学习乐器充满情趣,其实每个人都喜欢音乐,这是天性,每个人听到音乐都会有心理,情绪,身体反应。我们可以从自己现实的水平,从自己的兴趣开始参与音乐,表达出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这样逐渐和孩子找到共同话题和兴趣,逐渐产生共鸣,我们的能量就可能传达到孩子那里了,让孩子参加各种演出, 举办家庭音乐会等等都是给孩子创造助缘。
有些人认为孩子只能听某些音乐,学某些乐器和某类乐曲,这些音乐代表高雅,这样的看法其实是片面的。比较合适的办法可能是给家庭成员自己选择听什么和学什么,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起点也不一样,如果太固执自己的观点,互相之间缺乏商量余地,家庭成员的心意经常被强制扭曲,而一个人被强扭着行事,是不愉快的,是很难走远的。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和练习,要智慧地引导, 疏导孩子练习。孩子带着一肚子不情愿去练习,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孩子心中种下学音乐很难,很痛苦是很不好的。当然,另一方面来说,完全顺着孩子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学好乐器,不练习到一定的量是不行的。
下面分享一点我的做法,供读者参考。
我自己尝试学习弹奏古琴,也试一下钢琴,我发现,对一个初学者来说,的确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包括几个方面,譬如手感觉疼痛,感觉枯燥,进步很慢,体会不到乐趣, 很难坚持,在练习的过程中头脑很难集中,会胡思乱想,禅学上叫做妄想纷飞。那么,这和练习禅定不是相通的吗?(其实,行住坐卧无不是禅,这是题外话,不在此多讲),为什么不用练习禅定的方法帮助孩子练琴呐。 于是,我就开始在陪孩子练习弹奏时应用禅定功夫。 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坐禅品中说:“外离相为禅, 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是乎,我在陪孩子练琴的时候,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沉着冷静,让自己的心无住,无念,内心尽量排除各种杂念,不要想与当下练琴不相关的任何事情,不要去想赶快练完我们要干别的事情,等一下要干这干那,或者陪你练习真麻烦,等等;不要想任何事情。只有离开一切相,排除一切杂念,放下一切,自己才能提的起来,自己才有可能心态平和,和孩子谈话时的表情亲切和语气语调和蔼,满怀理解,关怀,爱意,尊重,同情和欣赏,专注在每一个当下的练习。这样的话,自己才对能对自己有更好的觉察,才能察觉到自己胡思乱想还是心思专注,也才能更好的觉察到孩子的心态,情绪,身体和行为状况,从而在和孩子讲话互动交流中采取适宜的方法,而不是对孩子和自己的心念,情绪,行动等等无知无觉而习惯性的盲动。 从另一方面来讲,我这样的做法,也会感染到孩子,也是对孩子的身教加言教,让孩子从练琴当中练习禅定, 练习制心一处,练习人在哪里, 心就在那里,练习自己的心由自己做主,在孩子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通过这样的方法陪孩子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在孩子的行为上还是有些改变,比较明显的是,她在练琴的时候,负面的态度和情绪少了很多,经常基本消失了,而且,她会主动的,自己想出一些方法练习或者叫做玩耍,又或者叫做享受音乐,根据自己的喜欢练习,这不是更靠近学习音乐的目的吗?从长远来看,也许这样对孩子更好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