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02天。
今天推荐的书籍主题是星空。昨天我们分享了太空,也提到了康德的这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种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星空是我们人类永恒的陪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遥远的祖先在忙碌的一天之后,躺在篝火旁边仰望星空,一定会有很多的遐想。那浩瀚的苍穹到底有多少秘密,而这也是我们人类一直想要搞清楚的谜题。
通过流传至今的遗迹,我们可以将人类对于星空的观测历史追溯到五千余年前。将历史的长卷再往前展开,甚至还可以在一些洞穴的壁画上,找到关于星空的简陋图像。
随着认知的进化,人们逐渐地发现日月星辰并非杂乱无章地运动。月亮的阴晴圆缺也似乎遵循着某种神秘的规律。北方的某颗星星仿佛是从来不动的,天上一些星星所组成的固定结构。有的是随着季节的不同时隐时现,有些则永远地悬挂在天穹上永不落下。
透过这些直观的现象,人类渐渐地可以通过天象来判断季节的更替,并用它来决定播种和收获。通过对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观测,来建立计算岁月变更的历法,甚至通过辨识天象,为茫茫大海上航行指引方向。
在星空给予人们指引的同时,早期的人类却无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月食,形态各异。来无影去无踪的彗星等现象,这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恐惧。
开始想象着天上有各种法力无边的神灵。可以赐福或降祸于人。于是就把天体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出现了预言灾祸的巫师,法师,僧侣等等。据说公元前的二十四世纪,“羲”、“和”两位专门负责星空观测的专家。因为没有准确的预测日食而被帝王处死,这种人们面对未知天象的恐惧,也可能是远古时期对太阳等事物的崇拜,以及各种宗教和占星术的起源。
也正因为如此,天文学和算术、几何、占星以及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哲学理论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开始人类根据直观的生活经验判断宇宙的构造很简单。地在下天在上,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就是典型,而这样的宇宙观在人类历史上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2600年前,古希腊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天上地下并不对,而是天包裹着地。
随后人类慢慢地察觉到地球是圆的,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找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还证明了日月星辰都在绕着地球转,这就是著名的“地心说”。地心说随后由托勒密进一步的地完善,这样的认识论在人类历史中持续了1000多年。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哥白尼对地心说提出了质疑。创立了日心说,就是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其后随着知识的累积和观测水平的进步。人类终于认识到太阳系不过是浩瀚银河当中的沧海一粟。不过这个时候人类对于宇宙的概念还只限于银河系。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当中除了银河系之外,还有大量的星系。而且大部分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原来,宇宙是如此的庞大,还在不断地膨胀。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已经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宇宙时空会被星系扭曲,所以宇宙不会是平滑的。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开创了宇宙学。在分析了大量的观测数据还有现象之后,形成了现在主流的宇宙观。
大约138亿年前,宇宙从神奇的奇点开始。在经历大爆炸之后不断地膨胀一直到现在,而由于受到暗能量的影响,宇宙的膨胀逐渐在加速,这就是当前人们对于星空的认知。未来也许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还有认知,但无论如何,人类一直走在进步的路上。
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了伽利略制作出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再到开普勒对行星轨道所总结的第一第二定律。随着一代代科学家对星空的不知疲倦地探索。我们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前,也对我们头顶这片美丽的星空有了更加深刻和理智的认识。
我们可以用智能手机来代替指南针,而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在繁星之中搜寻方向。我们有了高精度的GPS和北斗导航系统。不需要靠抬头寻找天上的星星来给自己定位。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那些古人掌握的简陋但是实用的知识,似乎已经再也派不上用场了。甚至失去了它的价值。而太阳到底有多大?先上能看到多少颗星星?宇宙到底是如何广袤。仿佛和人们毫无关系了。
至于星座,好像更是过时的知识。对于它的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不要学习一些科学史呢?
网上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如果你被一大堆科学知识给噎住了,科学史是帮助你渗下去的那杯水。学习一些科学史,就可以明白科学的来龙去脉。增加对科学的亲近感,提高我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好奇心。
试想当一个天文学的学生,一上来就是广义相对论,他会不会被吓倒呢。而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边是什么星星,那边是什么星星。就好像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一张地图一样。我们需要一张星图,而星图的来源则是星座文化。
那么,星座究竟是什么呢?当人们提到星座的时候,往往会想到12星座。天上是不是只有12个星座呢,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星座具体的诞生时间和地域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世界各民族均有各自的全新划分的体系。一般认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星座最早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将位置比较靠近的星星划分成了星群。在每一群星星当中又想象着用线条,把较亮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各种的图案。这就是星座的雏形。
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就已经提出了30个左右的星座,并将黄道附近的星座确定为12个,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黄道12星座的雏形。所以天上的星座并不只是12个而已,至于黄道则是太阳在天空中所“走”过的路线。
当原始的星座划分方式传达了古希腊,星座的形象根据荷马和赫西俄德整理的希腊史诗进行了再加工,形成了希腊“本土化”的星座体系。
公元二世纪左右,希腊裔的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完成了一部,对古希腊天文知识总结的书稿《天文学大成》,其中有一份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星表当中列出了每一颗星星的亮度,托勒密将这1022颗星星划分成了48个星座,并且将星座与古希腊的神话角色相对应。最终形成了以奥林匹斯山主神宙斯和他的情人、子嗣、亲眷等名字命名的星座系统。
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英仙座,大熊座等都源于此。到了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天文学家以托勒密的星座为基础,补充了剩余的星座。这些新增加的星座填补了托勒密在天空中未覆盖到的“空白区域”,使得天空当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被分配到某一个星座当中,但是“星座创造”最终失控了,许多星图上的信息变得矛盾和混乱,无法通用。天文学需要一份权威的星图来规范和辅助天学的观测。
1930年,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国际天文联合会制作了一份官方的星图。他们使用托勒密体系的48个星座,并将其中的南船座分为三个星座。船底座,船帆座还有船尾座,以确保没有一个星座占用太多的空间。然后又从其他人所绘制的星图当中选择了38个星座,填补托勒密星图当中没有覆盖的区域。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88个星座。
说到星座就不得不提一下占星术。现代占星术是以伽勒底占星学为基础的延伸。它的理念是当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所有太阳系当中的每一颗或大或小的行星,都会对它产生一个磁场效应。
这个磁场效应因为角度和距离的不同而不同。占星术所用的是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而且他们在英文当中的叫法也是有所不同的。天文学当中的星座的英文是Constellation,而占星学当中所指的星座是Sign。
另外,在占星学里的处女座,水瓶座,射手座的称呼,在天文学当中又有另外的叫法,分别是室女座,宝瓶座,还有人马座。那么占星术真的准嘛?
不少小朋友把查看的星座性格,不知不觉地引入到自己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甚至通过星座来判断自己和他人的性格,但根据统计的机构曾经做出的调查。人们在工作,学习,婚姻上的选择并没有体现出占星术所预言的结果。
而这本书《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用一半的篇幅来阐述天上的星座,它由哪几颗星星组成,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样子的传说和特点等等。除了娓娓道来的文字之外,生动有趣的图像也是这本书的特点。并且在书中的后半部分,还会介绍许多关于天体的基本知识。
相信能够满足小天文迷的各方面的需求,家长在陪孩子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可以跟孩子们进行一些趣味的游戏。比如在星图类的软件当中搜索全天的星座。让孩子选择他最喜欢的星座故事,如果能够和孩子一同欣赏流星雨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