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买杨老师的《我们仨》这部作品已经很久了,可是呢,也许是因为懒吧,一直打算凑单把杨老师的作品的都买了,可是每次一看有一些又不打折,反正折腾了两次就把这事忘了,说多都是泪,还不都是穷闹的。前些天偶然在朋友那看到一套杨老师的书,就借过来“一饱口福”了!以前只知道《我们仨》这部书是讲杨老师家里三人的,但是具体是什么却不清楚。通读全书,感慨良多,特此记录吧。
首先呢,就是又回到了那种感觉,所有觉得无论多特别的人,其实大家的生活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吃喝拉撒,一样的有喜有悲。可是却又是大大的不一样,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他们成为了名人甚至伟人,而我们却以互为一样的基本生活为标准,觉得自己和他们一样,却忽略了最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啊,这个世界的人永远是多种多样的,这区别,就在那不到1立方米的脑瓜里(可能我脑洞有点大)。
第二点,就是围城的感觉。记得印象比较深的,杨老师说当她老公(也就是钱钟书啦)的书被拍摄成电视剧后,他们收到了许多的来信以及拜访,而钱钟书每天都会给这些来信写回信,杨绛也会替他婉拒一些登门拜访打算认识钱钟书的人,她那时候无比希望没有人认识他们,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安排,而不必每天过的这么忙碌。正如一些影视剧中所说,古时候的皇族后裔其实也并不都是喜欢自身身份的,所以他们才会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东西。这社会的发展,或许也离不开这些人,这些有自己理想和信仰的人。可生活就是一座围城,里边的人一直要往出走,外边的人一直要往里进。其实自从自己进入这里工作,我基本没有一天是喜欢自己工作的,可是你要问我喜欢什么,我真的说不出子午卯酉,所以,我每天都想跳出去,可是就是不知道跳向哪里?我的弹跳力又有多少?可是我的一个朋友,却一直要往这里边挤,我每每都和他说千万不要进来,可是每次的考试他都一直在参加,却次次落榜,不是我这个朋友笨,而是他不掌握要领,也正是那句,得不到的永远都在骚动吧。
第三点呢,就是人生要有趣味,甚至苦中作乐。关于上一代人经历的悲惨命运,自不必多说。可是从杨老师一家在被批斗、打击之时,他们全家仍然表现出超强的韧力,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就这股子力量就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了。他们也用蹩脚的绘画传达爱意,吃不饱穿不好的时候却一直坚持工作,坚持把知识延续下去,这如何不叫人敬佩?反观当下,有些地方连上个小学都要在节假日给老师表示,这种潜规则,让老师这个职业失去了应有的被尊重,让孩子提早学会了所谓的人情世故,让一切的美好都化为泡影,这其中,又有多少的复杂原因在里边呢。虽然我没有亲自调查,可是这些声音源源不断,看来我国教育行业的改革远不止任重而道远。
第四,杨老师一家,有翻译家,文学家,作家,普通人家能被冠以一家之名已是无尚荣耀,何况钱家之名早已经响彻海内外,这其中原因几何?首先,从杨和钱自身就足够优秀。全家清华毕业当然可以说明于此。想想现在的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总是要求孩子做什么,可是经常会有新闻出来打脸,许多厉害的孩子并不是被要求就可以的,而是熏陶的,父母也是老师,如果连自己都管教不好,凭什么要求孩子也一定要出人头地呢?正因钱和杨的高度自律、自尊,才使得孩子钱瑗老师也能顿悟,终成一名杰出的教师。
突然联想到今天看见一个问题:如果说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那其它学校开辟金融专业的作用在哪?有个很好的答案就是:真正的金融,就那么一块地方,而其他类似金融行业有许多职业需要人们去充实,比如银行、证券等等,而这些高学历人又不会从事这些行业,所以,就会有那么多学校开了金融专业。想到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也许正是如此吧。以前我一直发现有些小学教师的学历特别低,有些医院的医生也是如此,可是转念一想,这个国家或许真的没有那么多的优秀资源供平均分配吧。所以,其实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们有能力更应该往高处走才对啊。
第五,有一个地方很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全家都去国外留学,去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那他们的语言是怎么过关的呢?更惊讶的是,钱老师居然在短时间内看了多国语言的书,我一直以为会几种语言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这样一个理科生却把语言运用的如此这般,让我们这种连一两个语言都学的半斤八两的人觉得自己连一两都不到,惭愧至极。我对于天才其实是基本没有相信过的,反而我知道,那融会贯通的背后一定是多少的刻苦努力才可以达到,正如一本武功秘籍,如果你不勤加修炼,得到了又如何呢?所以,说到底,还是勤奋得到家,用对了方法。可是把简单的道理做到极致,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其实就目前看,出国留学仍然是一个人一生中的至宝,是其他任何途径无法弥补的经历,可是游学毕竟仍然需要资金作为支撑,我确实又开始为我的孩子而担心起来。
总之,季康老师的这本书,还是推荐的,毕竟多看书对谁都没坏处。我从书中学到了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勤勉踏实的学习态度,以及忠于自我的那份认真,我喜欢这一家,这聪明又无私、可爱又可敬的一家!
2019年3月4日夜
书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