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同事在冥思苦想地对着邮件,迷惘着。很少见到人陷入如此困窘的思考状态,我知道,它用力的方向错了。
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苦思?因为它在思考事情的因果关系。这种状态只在我玩游戏时候才会出现,因为那种状态不需要发散思维,只需要提高熟练度,尽量减少错误发生。而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最简单的情况下,事情都是由很多变量作用的。你不可能通过提高熟练度去随机应变,因此,一个人冥思苦想地解决问题,通常效果会很差。
最近,我发现自己好像多了一种直觉,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盲点在哪里。我觉得这可能是很关键的一种学习能力。今天这件事,也是来自于我直觉,我直觉到它走进死胡同了,于是我发自内心地劝告它:不要一味着想着难题,它只是一个点。工作上,人际关系复杂,你要习惯于搜索尽量多的信息,有了大量基础信息,你的思考才有”着力点“。
这句话没有经过太多思考,却很直白地映射出我的思维习惯。思维的基础是信息,思考的准确性,取决于信息量。
昨天,我也利用这种思维习惯来解决一个小问题。之前看了原厂给的技术文档,查了很多资料,问了高手,都不懂。但昨天被同事请教了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了压力,觉得必须尽快解决,但如果用原来的学习办法,肯定又是糊里糊涂的。于是,跳出了思维惯性,直接思考“盲点”。大概心理特征如下:
1.不要在乎权威文档的描述,看不懂必然是作者写作水平太low。借鉴下就好。
2.不要在乎高手怎么说,说不懂,肯定是他表达不清楚。借鉴下就好。
3.看看网络有什么文章,借鉴下。
4.想想自己有什么疑问,根据疑问去搜索。
结果,不到1小时,我就把之前搞了两天都没搞懂的知识搞懂了。反过来看,是什么导致我之前那么低效?
1.技术文档没有清晰的指引,很多东西混为一谈,根本看不清楚其知识脉络。
2.高手说法太抽象,不形象,也听不出知识脉络,知识点太零散。
3.技术文档有很多概念,作者没解释清楚,看完后面就丢了前面。
4.信息量太少,坐井观天。
这种感觉,在学习很多技术时候,都会有,学的时候,感觉千变万化,学完了,觉得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我们学习的时候,只琢磨一个例子、一个范本,就会很抽象,遇到第二个例子,就会觉得千变万化。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看很多例子,最后思考问题本质,就会觉得万变不离其宗。
就我所看,大部分人的倾向都是掌握最少的信息,去办最多的事情。这种倾向,源自于走捷径的欲望,每个人都想偷懒。而我发现的是,越注重基础,积累的信息量越大,盲点就越少,”无效的思考“就越少,问题越容易被解决。
再整理下思路:我们平时在努力学习、思考,其实很大一部分时间耗在盲点、盲区。如果不习惯跳出问题本身去思考,做事就会很低效。即使你再聪明,陷入了误区,也不可能想出正确答案来。
社会上,聪明人多,但最赚钱的不是聪明人,而是有经验的人。我想道理也是一样的,有些事情,想来想去,都不会有答案,只有实践过了,才知道盲区在在哪里。
很多人经常梦想成为大老板,成为千万富翁,他们总是在等一个万全的机遇。结果等着等着,就老了。要想成功,就得亲自尝试做生意。创业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而是让思维和现实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消灭尽量多的盲点,逐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即使你是天才,也不可能通过脱离现实的思考把生意做成。
正如爱迪生说的:“我不是失败了1万次,而是知道了1万个行不通的办法。”成功,就是更好地避开了大量陷阱。一个从来不犯错的人,会成功吗?期待少犯错,不是成功人士的心态。失败乃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