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交易电影版权,上海电影节还能买卖什么?
如果从展商的名单来看,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显得有些冷清。
上海展览中心里有一整层的侧廊因为没有展商而封闭,去年包下了整个会场的最大展位的万达今年不再布展,上影的展位比去年缩小了一半。今年最大的几个来自于影视公司的展位分别属于银润传媒、宸铭传媒、上海新文化这些中等规模的影视公司。
黄晶晶是宸铭传媒的公关负责人。这家成立于 2011 年的公司在 2014 年因为参与了中韩合拍的《重返二十岁》而出名,今年他们在展位上,文章导演的《陆垚知马俐》的海报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
在被问及宸铭传媒为什么会来到上海电影节的时候,黄晶晶告诉《好奇心日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公司来了很多人,要提供给他们一个方便洽谈的主场。另一方面是因为宸铭传媒发展到现在,需要找一个机会告诉大家我们都在做什么。”
两个目的看上去都和交易没有什么关系,这多少也受限于上海电影节本身的中国特色。“只有香港(电影节)有真正的交易,北京和上海都没有交易。” 一名从事电影版权买卖、曾经对北京电影节交易市场有过幻想的专业人士告诉《好奇心日报》。
事实上,版权交易从来不是中国的电影节交易市场能够承担的责任。
“这里没有美国的、也没有其他地区的电影,只有中国的。”一位来自日本的买家抱怨道。而华语电影从来就不是面向全球市场的电影,《捉妖记》和《美人鱼》在北美的票房分别只有 3.2 万美元和 320 万美元。
中国买家也不会去买外国展商的电影,毕竟每年中国能够进口的电影配额有限,这也让外国展商对于参加中国的电影节兴致缺缺。
这一切都让上海电影节和戛纳、柏林、威尼斯显得不同。在三大电影节上,出现的最多的新闻除了主竞赛影片的影评以外,就是某地区的发行商从片方手中获得了电影在当地的发行权。
尽管版权交易收到政策、市场、华语电影本身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在版权交易之外,上海电影节却展现出了更多上下游交易的可能性。
诺华视创是一家电影特效公司,他们这一次在上海电影节租下了一个中等大小的展位,正中央的位置了一个巨大的球形钢架,在各个节点上都安装了摄像机。在它的旁边则由一个面具,这是他们为《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所做的。一旁的工作人员还向我们介绍,《大圣归来》中的山神就是由 Nova 公司完成的。
“目前已经有几十个公司在上海电影节和我们表达了合作意向,等电影节结束以后我们会继续聊下去。” 6 月 13 日,上海电影节交易市场开幕的第二天上午,诺华视创的总经理米春林告诉《好奇心日报》。
这是这家公司第一次来到上海电影节布展,在此之前,诺华视创一直都在做技术的研发,甚至从来没有对外宣传过自己,所能能够取得这个结果多少有些出乎米春林的意料。
电影特效在过去两三年里开始在中国形成一个产业,一批专门从事特效制作的公司开始出现。Base FX 成立于 2006 年,今年 1 月它拿到了一笔来自华人文化的投资。还有天工异彩也凭借着在《寻龙诀》中的工作开始崭露头角。
但是对于大部分影视公司来说,特效制作领域还是比较陌生。“不在这个细分行业之中的公司可能都不知道应该找谁。”米春林说,“电影节更多是为了让外界了解我们。”
像诺华视创这样的公司开始出现在电影节上只是特效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这背后则是中国电影开始慢慢工业化。所谓的工业化指的是这样一种转变,传统的由一家公司从创意到后期全部包揽的模式慢慢解体,电影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灯光、化妆、发型、服饰、布景、道具、表演——每一个环节都由一个小公司来专门负责,而不是由大公司大包大揽。
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说不上实现了工业化,但在上海电影节的交易市场中的展商却暗示了这样一个趋势。
放大预告片工作室在上海电影节上租了一个标准的展位,展示了自己用几部动画混剪在一起的短片,这家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公司也是电影节交易市场上的新面孔。
另一个新面孔则是阅文集团。他们的展位也是整个交易市场中最大的几个之一,一个巨型银幕上播放着他们的宣传短片。展台上的工作人员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们这一次布展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展示 IP。
“如果要合作的话,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交流,等电影节结束以后我们再细聊。”阅文集团版权管理部主管黄传亮告诉《好奇心日报》,“但是我们布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自己的 IP 。”
对于阅文来说,这种合作可能是共同投资,也可能是授权拍摄。这同样是一种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易,因为阅文手上最强大的资源还是那些小说,而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还需要编剧、导演、制片,也就是整个制作环节的介入。
《择天记》是阅文集团最新发布的计划
对于像宸铭传媒这样的影视公司来说,拜访的人中来自上下游环节的也不少。“有编剧找上来,希望能够请我们来开发他的剧本的。也有掌握着营销渠道的人,希望能够在我们电影上映时能够在宣发方面有合作的。”黄晶晶说,“当然,也有投资与制片公司的希望能够来探讨合作模式的。”
“交易市场应该是一个多环节之间的交易。”米春林对《好奇心日报》说,“只有上下游环节之间才能有更多交易的可能性。”
但是,很难说上海电影节交易市场呈现出来的样貌就是中国电影行业的样貌。正如先前提到的,无论是宸铭传媒、诺华视创、阅文集团、放大预告片工作室都是第一次在上海电影节交易市场。
那些真正有权势的人,也就是万达博纳、华谊光线们,因为他们已经在行业内拥有足够的名声,不再需要借助电影节的机会来宣传自己。即使他们会出现在电影节,也大多是在各种行业论坛上作为嘉宾出席,或者是在电影节期间各大影视公司举行的派对上。
“电影节大部分属于这个行业的末端,只是更多是一个宣传功能。”上海电影节组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告诉《好奇心日报》。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今年上海电影节交易市场展现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上小公司的活力,倒不如说是有越来越多的小公司进入到了产业链的环节当中。他们对于产业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这至少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至于能不能在上海电影节达成交易,那也不是这些在市场里布展的公司最看重的东西。“交易毕竟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你不能寄希望于在电影节几天时间内就谈成一门生意。”黄晶晶说,“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已经约了一些朋友回京来公司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