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史前文化篇】
要说西藏的史前文化自然绕不过青藏高原了。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它形成的原因是:早在3000千万年前开始,印度洋的扩张推动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碰撞后,两个板块的地壳交互挤入,发生了强烈挤压。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板块挤压,促使两个板块在相接地隆起而形成。其实直到今天高原还在不断向上隆起。
到了距今10万年至1万前的晚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基本上就定型了,气候也逐渐温暖起来,非常适合生物的生存。于是藏羚羊,麋鹿,藏野驴,牦牛等等就都出现了。即使到了今天藏北高原也没有太大变化,还是蓝天白云掩映之下的一片和谐之景。
那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
西藏的史前文化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前吐蕃王朝时期三个阶段。
首先我们先讲旧石器时代。
但是这个时期的人类使用工具并不是那么的频繁,而且在年代方面,迄今为止考古工作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元谋人生活在公元前170万年前,而西藏的史前文化开始于公元前5万年至1万年,所以,西藏的史前文化处于整个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出土的文化遗存少之又少,更是缺少典型文化代表。
到了新石器时代,西藏的史前文化就有了大规模的发展。人们开始出现了定居和游牧生活,进行谷物种植,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具等等。
这个时期的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相比,除了打制石器以外还有磨制石器,表面更加光滑、刃口更加锋利。选材方面则选用了高硬度、强韧性的石材,甚至还选用了一些玉制石材。
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开始出现了石头逐渐细化的趋势。开始制作细石叶(不可单独使用,要放在木头或骨头上作为复合器使用,像小的刀片,刮或者割东西时使用的一种石器)、半月形切割器、石梳形器(用于梳理动物皮制作成的衣服表面的毛和制作陶罐表面的平行纹饰的石器)等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先民开始逐渐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昌都出现了红褐色的半地穴式建筑。昌都地区多红色黏土,先民就地取材,因而整体呈现红褐色。(我们前方提到的元谋人住的山洞为全地穴式,到半地穴式,到今天我们住的全地面式建筑,这是房屋建筑的大致发展过程。)
一旦出现定居生活,先民就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所以这个时期的人们也开始进行谷物的种植(其实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已经碳化了的黍粒和青稞粒,经碳十四检测,距今已经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像大家熟知的青稞等等就都出现了。驯养牲畜,用骨针缝动物皮毛制作衣服进行御寒等等。
此外这个时期的人们也抟土作物,制作一些生活用具,像手制也就是用手捏制而成的黄陶罐(考古发现,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内的马家窑遗址也大量出土了类似的陶罐,而且年代方面比以往的更加久远,这可以佐证西藏文化和黄河上游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交流。)和手制轮修技术的黑陶罐(制作的时候在陶坯的表面上涂上了一层黑灰和黑泥,然后用鹅卵石、动物的皮面进行打磨抛光,使其表面亮如黑釉。这种磨光磨花技术也是西藏的一大特色。)
随着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分化趋势,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出现了“尚红崇美”。
当时的人们认为红为美,红与血液颜色相同,人们企图在生产工具上涂红的方式来获得非凡的力量达到与大自然相抗衡的意愿。此外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装饰品,以显示其身份与地位。如骨箕(骨头做的簪子),孔雀石坠,石项饰等等。
最后一个阶段前吐蕃王朝时期,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直到公元6世纪。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先民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丧葬形式,神秘的大石遗迹,生动形象的岩画是典型的文化遗存。
其实按考古学分期,这个时期也被概括为“早期金属时代”,出现了金银铜铁。这些金属的出现证明当时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大量剩余价值。
金银的出现使得挖掘和雕刻大的石头就变得很容易,开始在青藏高原上出现各种大石文化和大石遗迹。它们形制各样,充满了神秘,与先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专家学者推断称他们很可能有祭祀、纪念或标志的作用。
早期的人类没有文字,他们通过在岩体上作画来记录先民的生产生活等物质活动以及信仰崇拜等精神世界的。主要采用了凿刻和涂绘两种方式。分布在藏北、藏西以及在藏南和藏东南的少部分地区。
通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前吐蕃王朝时期,为即将形成的大一统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