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之前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就觉得受益匪浅,然后把这本书借给了闺蜜,闺蜜也大呼受益。现在重新阅读,可能也是这段时间个人出现了很多状况,所以对书中说的各种现象深有感触。
武志红老师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我很认同,至少我觉得这本书对我自己来说很温柔也很有用。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第二部分: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第三部分: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第四部分:中国式家庭。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以现代人的爱情观出发,抛出了“每次分手都是心灵修复”这个话题。作者认为,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目的就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而我们选择的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这里的“理想父母”是相对于我们童年的现实父母而言的。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寻找恋人,如果童年幸福,则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则可能复制痛苦。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童年幸福的人,则成年后婚姻幸福的几率会大大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拥有幸福感呢?答案只有一个:在原生家庭中,夫妻关系必须放在第一位,夫妻相爱,才是一切美好的源泉。
在现代中国家庭中,很多关系其实都跨越了夫妻关系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但纵观这两种关系为何会排在夫妻关系之前,那是因为丈夫在自己原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占了主导地位,在新家庭中很难脱离以前的亲子关系,他和母亲的关系无法正常化,在心理上更偏向于对父母的顺从和愚孝,于是导致妻子内心严重失衡,和婆婆的关系恶化。由于内心寂寞,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孩子身上,所以这个家庭又陷入了亲自关系大于夫妻关系的恶性循环中去。这个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妻子一心想从孩子身上找到爱、控制感和成就感,但孩子的天性就是寻找自我,于是长期的压抑导致各种心里问题。在与儿子不断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中,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顿生生无可恋的情绪。于是,悲切的妻子像溺水者一样,想要抓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更加拼命的想去控制孩子,孩子则越来越反叛。而这些关系又波及到夫妻关系中,导致夫妻关系继续恶化,而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中更加叛逆,如此循环。
在这种不良的夫妻关系中,丈夫扮演了极度“配合”的角色。妻子想控制自己,他开始反抗,于是妻子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外援,丈夫则乐于看到这种情况,他像丢掉了拖油瓶一样,把孩子推向母亲这边,自己乐的逍遥快活。而妻子看到了丈夫的冷漠,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变本加厉。如果孩子企图挣脱控制,大部分的母亲都会用自己所受的苦难去“感动”孩子,迫使孩子“听话”,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可能很听话,成绩也很好,但是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活力:心理扭曲、思想变态、不善交际、活的拧巴…
如果新家庭中的孩子是女孩,那么她可能遭受到无限的冷遇,终日活在自责与愧疚中,她身上背负了“家里之所以这样都是我的错”这样的思想包袱。她要么反叛,要么隐藏自己的真自我,像个奴才一样学会了察言观色,以他人为自我评价中心,做事畏首畏尾,极度自卑与怯懦。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遭受婚姻不幸的几率远远超出正常水平。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想要迫切的告诉读者:要成为一个好父母,给孩子好的未来,就要先处理好夫妻间的关系,做到夫妻在对方心目中永远排在第一的位置,这样家庭关系才能理顺,就不会存在或者婆媳矛盾很少,将来也不会出现孩子叛逆,同性恋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