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過《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這幾天因為牙疼的厲害,無聊外出閒逛,居然被我在舊書店裏找到了它,感覺相見恨晚。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一個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歸來的英雄。此書創作於1946年,首次於1962年出版。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句話出自尼采,卻被維克多·弗蘭克爾奉為人生信條,支撐他度過了3年的集中營生活。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便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以自身經歷向人們講述了那些集中營不為人知的痛苦遭遇,並且加入了很多心理學分析,讓人們更能領悟活着的意義。目前,這本書已用英文印刷了100多版,還以其他21種語言出版。其中,僅英文版銷量已突破300萬冊。
維克多·弗蘭克爾是一位醫學博士和心理學家,他是納粹集中營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納粹集中營的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爾之所以能在地獄般的集中營存活下來,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之後,他將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與學術結合起來,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人們找到絕處逢生的意義。可以説,他的生命奇蹟激勵着萬千後來人。
他通過自己在極限環境下的苦難,尋找並超拔出生命的意義,去重新愛人。如果説人類有自由意志,那麼他尋找的則是人類終極的自由。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弗蘭克爾發現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弗蘭克爾指出,「在苦難中,一個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無私,也可能為了自我保護在激烈的鬥爭中喪失了人的尊嚴而無異於低等動物」。
看看年輕人當中普遍流行的集體神經官能症吧。大量經驗證據表明,三大症狀——抑鬱、侵犯和成癮依賴——都是由於意義療法中所謂的“存在之虛無”即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導致的。
作為一名精神病學家,弗蘭克爾稱自己嚴格説來是心理治療師,他自成一派,稱之為“意義療法”,被某些學者稱之為“心理療法的第三個維也納學派”。他用“追求意義”一詞,以區別於弗活伊德心理分析學説強調的快樂原則,以及阿德勒學派的追求權力及卓越之説。
按照意義療法,弗蘭克爾認為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説去愛某個人。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瞭解另一個人的本質。只有通過愛,才能使你所愛的人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忍受苦難。最重要的是第三個途徑。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
「人是自己做出了是屈服於環境和條件還是勇敢挑戰那些環境和條件的決定,換句話説,人最終決定着自己的命運。」
人不是簡單地活着,而是時時需要對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人類做出的選擇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一個人不是萬物之中的一物,物是相互決定的,」弗蘭克爾寫道:「但人最終是自主決定的。他現在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都是自主決定的結果。」
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接受命運和所有苦難、揹負起十字架的方式為他提供了賦予其生命更深刻含義的巨大機會,即便在最困難的環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個勇敢、自尊和無私的人。
看不到未來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淪,是因為他發現自己老在回憶。
人的獨特之處在於只有人才能着眼於未來,
所以,「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沈迷於書中,紅腫的牙齦居然感覺沒有原來那麼疼痛了,又有一種活過來了的喜悅。
生活跟牙疼一樣,當你總是覺得最難受還要忍受的時候,而實際上痛苦已經過去了。當你找到活著的意義的時候,你就會有不畏艱難痛苦的耐力,你就會有活著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