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生活被外包
洪晃讲过这样一件她自己家的事。2014年六一儿童节,她的工作直到晚上8:00才结束,等她到家,女儿已经睡觉了。第二天早上女儿对她说,妈妈你必须给我买礼物,因为昨天是儿童节。
洪晃被她女儿的这个要求惊呆了。首先,女儿认为礼物是庆祝她节日的第一方式。明明她欠女儿的是时间而不是物质,而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女儿,都习惯了用物质来弥补时间和陪伴了。其次,女儿已经不要求她的陪伴,只是要求她用一个玩具证明她欠她了。此时,缺席的妈妈是物质可以代替的,这不是很糟糕吗?她回想了一下,这一切都是因为忙于工作的她,把陪伴女儿的大部分机会都留给了保姆,而保姆带大的孩子经常用哭来解决一切问题,一旦孩子哭,保姆们觉得似乎孩子哭就是她们失职,所以她们对孩子的纵容和娇惯,让孩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
被外包给保姆的孩子,表面上有人伺候着,实际上却承受着父母缺席的压力和后果。
徐女士跟小安讲了她家宝贝的故事,本来孩子的爸爸负责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可是爸爸每天晚上加班到九、十点回家,孩子等不及爸爸,徐女士也不忍心老公每天回来一身疲惫,饥肠辘辘,还要给孩子讲故事。于是就想了个好办法,拿iPad播放各种现成的睡前故事语音,花样翻新,绘声绘色,孩子也特别开心。久而久之,睡前故事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他开始要求睡前动画视频、睡前游戏,抱上iPad玩起来就能安安静静的,不再打扰徐女士睡前上网查查资料,一开始她也乐得轻松。于是,睡前故事环节就这样被沦落成了“睡前各玩各的电脑”。
娘俩儿各自抱着各自的iPad,一玩就是两三个小时,睡觉时间被磨蹭得越来越晚,训斥很久孩子才不甘心情愿地闭上小眼睛。
徐女士老公回家看到这情景,很严肃地表示抗议,不能再这样下去!徐女士也满腹委屈,她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第二天的工作资料,需要前一天晚上整理好,孩子贪玩不睡,她也很无措啊。
iPad不是保姆阿姨,更不是爸爸妈妈,把孩子外包给iPad后患无穷。缤纷好玩的游戏让孩子沉迷,耀眼的屏幕光让孩子的眼睛视力减退……从小到大,孩子的成长,家庭原有的各项活动,都被外包出去。孩子小时候吃的各种果泥买国外代购;孩子学爬行,是在早教机构的 “爬爬班”学会的;孩子的洗澡、按摩等交由月嫂和婴儿游泳馆服务人员代劳……
也许有一天,孩子长大后,父母都不记得他每一次成长的足迹,想来真的是有点悲哀。
不仅孩子,家庭各项事务,许多年轻的夫妻都习惯了被外包,大到安装家电、搬家,小到安个灯泡、擦个窗户,都是能网购就网购,能上门服务的绝不自己动手。过年年夜饭在外吃现成的,小时候大人们“忙年”,蒸馒头、炸丸子、打扫卫生、走亲戚的热闹生活早已远去。
互联网时代有句著名的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于是,我们开始习惯让阿姨、老师、司机、助手,这些“专业人士”承包着一部分家庭生活。然而外包的项目越来越多,我们就真的越来越幸福了吗?
美国有个社会学家Arlie Russel Hochschild有本书叫做 The Outsourced Self《外包的自我》。他在书中指出,家庭是人类抵制商业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在这个堡垒中,人是为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事情,但是这个堡垒已经被商业瓦解了,城里人把家务都外包出去了,家务有保姆,做饭靠厨师,带孩子有家庭老师。作者说,家庭成员一起完成这些事情是最好的家庭“维稳”政策,一旦一个家庭没有了这个过程,家庭已经只有一个空壳,名存实亡了。
回想一下,你多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做过饭了?多久没和孩子玩一次过家家或者是讲故事了?你的家庭是否变成了每个人抱一个电脑,互相不言不语的“现代”冰冷生活?过度的生活外包,让人逐渐失去家庭生活的亲密感,这种所谓的“品质生活”正在让家庭情感价值陷入某种空洞中。
为了爱,请别再把家庭生活外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