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个停课不停学阶段,给我们的上课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前期我们接触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做课件,学录屏,学剪辑,自己录制新课,等到开播当天,钉钉直播卡顿的让人甚是尴尬。
万般无奈之下,教研组迅速商议,临时调整为观看徐长青名师工作室的录制视频,也算是为当时救了急。听完后第一感觉,名师果然也不一般,从一节课的思路,到课件的制作,再到录制教师的声音、语气、语调、感情的把控,倍感思路开阔。
优点:
有强大的教研团队,每节课固定模式,时间安排合理,基本不超过20分钟,涵盖新课、练习。上课前会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基础,然后大体分为学什么,有什么用,怎样学,准备什么四个步骤。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基础,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结构,了解知识框架,让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点。“有什么用”让学生适当了解本节课内容的上位知识,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件制作精美,二维、三维的转化,flash动画展示的淋漓尽致,真是望尘莫及。我们果断放弃自己的录播视频,让孩子们也感受一下名师的魅力。
学习基础:
这个地方的解释非常的到位,肯定有学生会有疑惑,观察物体以前不是学过了吗?现在要学什么?
二年级下册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小熊,汽车模型等)或单个的立体图形(积木),这个观察就跟照相机照相一样,是从立体到平面的一个转化。
四年级下册是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会画出平面图形。也是从体到面的一个转化。
五年级是根据一个方向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通过空间想象和逆向推理还原出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一个从面到体的一个转化。
教材编排:
例一是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对几何组合体进行还原,体验摆法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例二是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还原几何组合体,体验摆法的确定性。
名师课堂疑惑点:
1.例1中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还可以怎么摆?
2.练习一中第四题的第二问,用五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
在例一讲解时,我对于叶老师总结的3+x的模型非常认同,要想保证正面看到的是三个小正方形横着摆一排的形状,这三个是不能动的,增加几个,我们就在前面或后面再摆上几个即可。但这里的摆法,叶老师给出的是无数种。
在后边的练习题中,用五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摆成正面看起来是两个小正方形竖着摆一排的图形,给出的摆法也是无数种。
疑惑点在于:如果小正方体不挨在一起了,这种摆法还算吗?还能叫几何体吗?
因为手头没有资料,只能上网搜,搜的结果都是分开的摆法不算,那名师的设计又在何用意呢?弄不清楚始终感觉无法翻篇,例1的重点在于通过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可以摆出不同的几何体,体会摆法的不确定性,而多种摆法已经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为什么最后给出的答案是无数种呢?
先请教了区里的教研员,后又请教了小学数学教师的编辑陈洪杰老师,陈老师坚定的给出了答案,说以前就这个问题专门进行过讨论,分开的摆法不算。按说这已经是权威了,但实在不明白设计者的意图,于是在文章后面留言,请执教者解答心头疑惑。两天后去学校值班,第一时间找到了一本教师教学用书,上面明确的规定了本单元所有要摆的立体图形都是组合的小正方体,它们中间是没有分开的,并且都是棱和棱的拼摆,不涉及错开的情形。发现还是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严谨啊,里边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摆成几何组合体,那分开的自然不算了。
这样的话上边的两题就毫无争议了,这里的摆法都是能摆得完的,并不是无数种。
那么名师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最后也给出了回复,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对于几何体的概念没有限制。出发点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数学的严谨性不可忽视。心头疑云基本散去。
借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的内容结尾。看来,不要用红墨水(权威,对错判断)与电刺激(机械训练)来教学。因为这不是教学而是操练。教育意味着自由,教育可以教出真正的热爱!
有问题就要质疑,并且打破砂锅问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