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3月12日,中山先生带着中国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溘然长逝。先生一生,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建立的历史功勋彪炳千秋。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第47个植树节,草木蔓发之际,回溯先生理念,联系当下乡镇工作,诸多感悟涌上心头。
中山先生重视林业建设,呼吁“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这一理念在当下乡镇生态建设中意义非凡。如今,许多乡镇致力于生态保护与修复,植树造林成为重要工作。在一些山区乡镇,曾经因过度砍伐、无序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各地政府单位积极响应国家生保护政策,以中山先生重视林业建设的理念为指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党员群众在荒山上种植各类树木,几年间,曾经的秃山披上绿装。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还为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打下基础,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这也正是对先生生态建设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先生一生都在为实现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在乡镇工作中,民主同样是基石。如今的乡镇,从决策到执行,民主贯穿始终。在一些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修建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等,前期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民意。村民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从选址到设计,都能听到民众的声音。这与先生“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和群力始” 的主张相呼应。通过这样的民主方式,凝聚了乡镇民心,提高了民众参与乡镇建设的积极性,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让乡镇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民生” 更是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核心。当下乡镇基层工作中,处处可见对民生的关注。在脱贫攻坚时期,无数乡镇干部扎根基层,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为农村家庭提供产业帮扶,有的乡镇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像种植经济作物、养殖家禽家畜等,帮助农户增加收入。为改善乡镇教育条件,新建学校、修缮校舍,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改善医疗条件,建设乡镇卫生院、配备先进医疗设备、组织家庭医生开展医疗下乡活动等,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这些举措,不正是先生“为众生谋幸福” 民生理念在当代乡镇的生动实践吗?
先生曾言:“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乡镇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会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观念陈旧等诸多困难。但正如先生面对革命挫折从未放弃一样,广大乡镇工作者坚守岗位,攻坚克难。在推动乡村振兴时,面对缺乏投资的困境,乡镇干部四处奔走招商,用真诚和当地优势吸引企业入驻;面对村民对新产业、新观念接受度低的问题,干部们耐心宣传、示范引导。在一次次挫折中总结经验,在一次次困难中奋勇前行,不断推动乡镇向前发展。
中山先生虽已离去百年,但他的理念和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当下乡镇工作的道路。广大乡镇工作者将继续传承先生精神,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工作中,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乡镇力量,告慰先生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