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熊孩子,立刻想到最近一则新闻。
公交车上一7岁小男孩用脚连踢坐在对面21岁男乘客三下。
而后男子突然起身,将小男孩一个过肩摔,紧接着用脚在小孩的头部猛踩三下。
随后被旁边乘客阻止。
看到这则新闻,第一反应是,那些在遇到熊孩子时,诱导熊孩子“再接再厉”甚至做出更加恶劣行径的,此刻必然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心情。
打人的男子在情绪控制上很有问题。毕竟一个正常成年人受到这种程度的“挑衅”,最多口头威胁骂咧几句,还不至于要动手暴打一个小孩子。
又可怜小孩,骨头还没长硬,被这样施暴,万一留下后遗症怎么办。那些有了孩子的,自己的孩子正当这个年纪的,想必更是痛斥男人猪狗不如,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下如此狠手了。
好在最后诊断结果,小孩“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双侧上下颌骨、颧骨及副鼻窦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面部组织肿胀”。
(还好穿的运动鞋,这要是穿大黄蜂,估计直接脑震荡了。咦,关注点是不是有点偏了)
施暴人则被治安拘留15天并罚款。
小孩子这种程度的淘气,其实也不算得太过分,让一让就好了,暴打一顿确实有点小题大做了。
但也有很多人拍手叫好。
大概熊孩子真的太普遍了太常见了,大家都或多或少有些被坑的经历,于是对此分外敏感。
许多热心网友也分享了不少治惩治熊孩子的招数。
这些大都调侃成分居多。也有部分坚持以暴力“服人”的,坦言见效迅速。
熊虽令人深恶痛觉,但一直觉得,是否大家对熊的划分太严苛了?
稍微活泼一点也是熊,不懂事是熊,到处摸摸是熊,东奔西跑也是熊。好像他们除了乖乖坐在那里不动,其他不论做什么都是熊。
有时地铁上飞机上碰到哭一哭的,上蹿下跳的,虽有点烦,但还算正常可忍受,小孩有几个能坐得住的呢。话多一点少一点,也不是很在意。
熊和正常的淘气区分点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很多人的描述,可以发现人们都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出发点,而非事情的性质作为衡量标准。问题的关键是每个人的耐受性不一样,面临问题的时间和状态也不一样。
意思就是,不管你做了什么,你阻碍到我了,我觉得烦,你就是熊孩子,该得到教训。
这些熊里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还值得讨论。
倘若说真正性质较恶劣,算得上熊的,几乎没碰到过。
小时候妹妹还把我的假期作业全部用笔划花,都气哭了,但不是因为熊,而是她的确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唯一一个觉得算得上真熊的,还是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今年二月份,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一趟从德国到美国新泽西州历时8小时的国际航班上,一个小男孩全程尖叫嘶吼在机舱里跑来跑去爬上爬下直到飞机抵达落地,恶劣到乘客们用了“恶魔”来形容。而其母亲几乎未作阻止,任其骚扰影响其他乘客。
看标题还以为是夸张手法,一看视频,叫声确实令人抓狂,还持续了8个小时的不间断轰炸…
难道不应该直接把他关到洗手间去直到冷静下来吗?
熊还有一个原因是价值和界限的模糊不清。
三千块的手办,一万块的电脑,五十万的车,孩子们并不能区分出他们的价值,也不会依此产生不同的态度。
包括一些私人空间之类的,他们根本还没有这种概念,不知道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对他们而言,这跟与楼下小伙伴争小玩具,争玩滑梯或者捉迷藏并没有区别,但对成年人(大部分未婚)来说就是冒犯和不可饶恕。
他们是不懂界线的,这些界线是要家人不断去教导灌输立规矩,或者触碰到受伤之后,他们才会明白,不可以。
但很明显,到现在很多大人都还不明白这种界限,更不会主动教小孩这些东西。
甚至在小孩触碰到边界之后,他们还浑然不觉,即便别人指出来,他们也不认为这是大事,于是便有人自告奋勇帮他们“教育”小孩了。
比起熊,更喜欢用犯错的说法。
孩子不懂,犯了错,告诉他这是错的,要求承担犯错的后果便可以了。
有次看到一朋友的小孩不断扇其奶奶的脸,打奶奶的头,老人家也不阻止,于是跟她说,这样不好,不要让小孩养成这种习惯。
老人家自己倒无所谓,任着胡闹。
遂将小孩两只手抓住几秒,温柔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哦。
松手之后还是继续打人,复又抓住,再次告诫和重复,不可以打人。
一边伴随笑容逐渐减淡,一边暗暗使力不让其挣脱,甚至用点力让其感受到愤怒,直到对方开始浑身使劲摆动挣脱,并张嘴开始嚎啕大哭。
见一次捏一次,后来就没怎么看到这种情况了。
看到小孩扔东西,扔了之后就不再捡回给他,告诉他,不可以乱扔东西,扔了想要必须自己去捡,或者直接放到别处不再让他碰。
纵使小孩可能还听不明白你到底在说什么,但他们是最会察言观色的,你皱皱眉,讲讲道理,换换语气,使他们付出些代价(长大点可以要求承担后果和收拾掉留下的摊子),他们自然也就知道妥还是不妥。
比较佩服的还是那个,用金钱奖励把小孩的兴趣爱好变成金钱,再夺走金钱从而赶走熊孩子的故事。
国外一老人院子本来十分安静,可有段时间突然来了一群小孩,天天吵吵闹闹,又不好赶。于是老人找到他们,说很喜欢他们带来的热闹,承诺只要他们天天来吵,每天给每个小孩一美元,后来某天说不能再支付一美元了,只能支付0.5美元了,孩子们不开心,但还是接受了。最后又说,一分钱都不能给了,孩子们很生气,认为凭什么免费热闹给你听,便不肯再来了,世界终于恢复宁静。
这个法子不仅让熊孩子主动钻了圈套,又无风险。
利用人性弱点行事当然算不得光明磊落,但以事态与结果而言,倒也无伤大雅。
当然,相比较这些怀柔迂回的策略,暴力才是简单快速有效的法子。
但不是最好的法子,暴打一顿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熊孩子真的能因为一次偶然事件从此洗心革面吗?还是只是从此避开某一个人或某一类场景。
譬如那个被打的小男孩,下次可能就不会在公交车上去招惹旁人,他爸妈可能也会教他不要招惹比他强壮的人。
但是否他就从此再也不熊了呢?还是只是熊的对象变了,由仗着自己年纪小无差别招惹,变成了只会招惹和欺负比他小比他弱的?
那个专在小区里划车玩的,以后不划车了,改丢石头砸玻璃按门铃?
当然,旁人也不关心是否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们要的是“离我远一点”。
所以家长必须亲自负起教导孩子的责任,一一告诉他们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但如果家人自己也不清楚,或者过分宠溺放纵,旁人要来帮你“教导”,就在所难免了。
不堪到一定境地的小孩也不是没有,但大部分都还是属于正常的淘气范围,除非父母不肯为小孩的过失道歉负责,也就没必要上纲上线,想想自己当初,难道就没熊过?
通常对熊孩子特别敏感的,自己也还是半个孩子。自我需求觉醒了,但缺乏一定共情。
相比较而言,已婚有小孩的人们对孩子的闹,底线就低得多了。
还有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
熊孩子都是熊父母的翻版。
很多人打压熊孩子,叫得这样凶,也部分因为不敢直接针对熊成人。无非是知道攻击(无论口头肢体)熊孩子没有风险,反正打不过自己,年纪又小,不能站出来为自己理论。治不了大的,便拿弱小出出气罢了。(他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然而欺软怕硬是人类天性)
正如一个连环变态杀人犯无故谋杀了你的家人,你未必敢正面叫嚣杀人犯,反而可能更加怨恨事发时因胆怯未能及时报警或作证的邻居。
正如在江歌案中,人们对刘鑫的讨伐,远大于对真正杀人凶手陈世峰的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