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庚午,还是在正月,雪下的很大,屋顶,亭台,青石板路,都像盖着一床雪白的棉被,松软,清冷,一尘不染。在这样的雪天,弘农王喜欢独自站在阁上,凭眺远方,有时会忽然恍惚,以为自己还在洛阳。
洛阳,是他的故乡,也是再也无法回去的家。
这里倒是很像史道人家,和皇宫比,自然是差远了,却经常让他想起小时候的事情。那时,人们叫他「史侯」。
弘农王并不姓史,只是寄养在史家,因为先帝一连死了几个儿子,到他出生之时,竟已没有在世的兄弟。皇宫既然不能庇佑皇子,便只好求道,听说道人史子眇深谙道法,想必可以保住先帝彼时唯一的血脉。
这里真的很像史家,在史家的时候,弘农王是快乐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唱歌,逗鸟,看姑娘跳舞,史道人管不住他,史家上上下下也没人管得住他,他想,如果就这样过一辈子,好像也不错,可是皇位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早晚会落下。
落雪纷纷,弘农王又一次陷入关于洛阳的回忆。下人来报,有使者从洛阳来,已经到了,是中郎将李傕。
听到李傕这个名字,弘农王打了一个寒颤,他本以为,自己已经置身事外,可以偏安一隅,在这乱世之中,虽然守不住国,却还可以有个家,和自己心爱之人共度一世。
但是李傕来了,他为什么来,弘农王似乎想到了什么,一个让他害怕的念头涌上心头。他不敢再想,因为越想越怕,一阵眩晕袭来,差点让他站立不住,內侍上前扶住他,欲言又止。
弘农王站在原地,脸上一点一点失去血色,光是听见李傕的名字,就足以让他恐惧至极,因为李傕的身后,是董卓。
不等传唤,李傕已经来到弘农王面前,说,「殿下,相国让我来送药,服此药,可以辟恶。」
弘农王止不住颤抖,他感到自己的精气和力量,正在一点一点流失,身体越来越轻,呼吸越来越急促。
「本王没有病,也无邪可辟,不必吃药。」他听见自己的声音也是轻的,风一吹,就破碎了。
「相国吩咐了,殿下一定要吃。」
「本王没有病!」
李傕身后走出两名侍卫,內侍宦官挡在弘农王身前,但他无力保护自己的殿下,像纸片一样被侍卫拎起来,倒在一旁。
弘农王双眼含泪,侍卫抓住他的手臂,把他推到李傕面前。
礼法何在,皇权何在,天道何在。
弘农王说,「让我和他们道个别吧。」
李傕从没有过心软,但还是同意了,毕竟,眼前这位王,还只是个孩子。
这是最后一场酒宴,服侍左右的宫人们也围坐在下面,和殿下一起喝酒,这是他们第一次和殿下一起喝酒,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弘农王喝下第一杯酒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父皇。虽然生长在史家,也还是要进宫给父皇和母后请安。每次去见父皇,他都很不安,宫里那么多规矩,宫里的人也不苟言笑,父皇总是问他很多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只能胡乱说几句,应付了事。
在他的记忆中,父皇每次看自己的眼神,都很严肃,看向弟弟时,却满眼宠溺。他知道,父皇更喜欢弟弟,那是他唯一的弟弟。
先皇这一辈子,子嗣单薄,只有两个儿子,他是嫡长子,弟弟是庶出,但是先皇直到驾崩,也没有立太子,他知道父皇想让弟弟做皇帝,但是祖祖辈辈都是立嫡立长,朝臣也是这么劝谏的,但是父皇听不进去。
「父皇,在你眼中,我真的这么不堪吗?」
弘农王觉得这一杯酒,很苦,比小时候生病喝的药还苦。
饮下第二杯酒时,弘农王想起自己的母亲何皇后。母后为了让自己继承皇位,毒杀了弟弟的生母王美人,他知道,如果有机会,母后也会杀了弟弟。
母后每次看到弟弟,眼神便不自觉的变得狠厉,仿佛她早已预见,因为弟弟的存在,哥哥便会失去一切。
他们都说,母后狠毒善妒,但是在弘农王眼中,她是无比温柔的母亲,她把世间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他,也会为他抵挡所有「洪水猛兽」,她可以牺牲一切来保护他,甚至是自己。他多希望,自己是在母亲身边长大,他愿意为她,放弃宫墙外的整个天地。
永汉元年九月初三,母亲服毒死在永安宫,毒药是董卓送去的,他不明白,自己已经让出皇位,董卓为何还是不肯放过母亲。
但是董卓不肯放过的,又何止是母亲。
他来不及见母亲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葬礼上,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穿丧服,只着白衣,这哪里是太后应该享有的丧礼。
弘农王觉得第二杯酒,比前面那一杯还要苦,苦中还有一丝血腥味,原来是他的嘴唇破了,丧母之痛如此痛彻心扉,他竟没有发觉自己咬破了嘴唇,也许身体上的伤痛到了极致,也无法超越内心的疼痛。
弘农王喝第三杯酒时,想起了弟弟刘协。当年王美人怀有身孕,因害怕母后,服药堕胎,却没能打掉这个孩子。母后本想把弟弟一起毒死,但毕竟是皇子,心中有所忌惮,董太后为了保护弟弟,亲自抚养。
这件事,让父皇和母后之间有了深深的裂痕。父皇喜欢王美人,心中思念,他时常拉住弟弟的手说,「你长的真像你母亲。」
父皇每次看到弟弟,就会想起王美人,也会想起,自己竟然无法保护心爱之人,父亲对母后是怨恨的,这种怨恨,也牵连到自己。
弟弟在太后身边长大,也学到了太后的一身「本领」,天生自有帝王气,遇事不惊,临危不乱,父亲问什么,他都可以对答如流,聪明好学,知礼善言。
弘农王每次看到刘协,目光总是躲闪,他知道,弟弟和何皇后有杀母之仇,他也会恨自己吧,他也会想要做皇帝吧。
母亲常说,「你要小心你的兄弟,总有一日,他会找我报仇。」
但是刘协每次看到他,总是非常恭敬,有时在宫中相遇,离的很远,也会大声喊道,「皇兄,等等我!」
刘协善良的眼神让他再也无法回避,那双眼睛明媚无暇,闪闪发光,藏不住任何心事和污浊,在那双眼睛里,他看不到恨意,也看不到悲伤。
弘农王始终无法像刘协那样坦诚,他不敢接受弟弟的信任和依赖,因为他怕,有朝一日,兄弟反目,背叛和决绝会让他痛不欲生,就像被人砍断自己的手足。
他宁愿刘协恨他,这样他便不会爱上这个弟弟。
父皇驾崩的时候,把刘协托付给上军校尉蹇硕,上军校尉统率西园八校尉,握有重兵,为的是对抗外戚,扶刘协上位。弘农王知道,父皇是想把皇位传给弟弟。
可是最终,蹇硕失败,多亏了舅舅何进,弘农王登上皇位那一年只有十四岁,改年号光熹,弟弟刘协九岁,封王。
可是没过多久,宫中大乱,袁绍诛杀宦官,兄弟二人被挟持出宫,在北芒山下,遇到董卓。
董卓也和父皇一样,喜欢刘协,在北芒山下,他便动了心,要废长立幼。那时哥哥泣不成声,语无伦次,是刘协沉稳清晰的向董卓讲述了祸乱经过,自初至终,无所遗失。
真是「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董卓也真的这么做了,昭宁元年九月初一,废帝,改封弘农王。太傅袁隗解下废帝佩戴的玺绶,献给刘协,扶弘农王下殿。
他想,先帝的愿望终究还是实现了,弟弟这也是你的心愿吧。
弘农王看到母后在一旁悲伤的流泪,大臣们也很难过,低头不语,但是整个大殿上最悲伤的,却不是母亲,不是群臣,也不是自己,而是皇位上的弟弟,那双干净的眼睛被哀伤笼罩,暗淡无光,仿佛从此便会这样一直暗淡下去,泪水满溢,他从未见过弟弟在人前哭泣,也从未见过如此疼痛的哭泣,无声无息,无穷无尽。
弘农王不敢再看,仿佛多看一秒,都会心痛到无法承受,他低下头,缓缓跪下,想赶紧结束这一切。
有泪流到杯中,这杯酒喝起来竟是咸的。宫人们看到弘农王泪流满面,也失声痛哭,哭声把他拉回到当下。
唐姬是弘农王的正妻,也是他心爱的女人,她为丈夫倒上第四杯酒,弘农王的目光停留在她脸上。
肤白胜雪,眼如明星,哭过之后,更加动人。
少年夫妻,却不能白头到老。
这是最后一杯酒了,弘农王轻轻用手擦掉唐姬脸上的泪水,说,「为我跳最后一支舞吧。」
唐姬起舞,抗袖而歌——
「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异路兮从此乖,奈何茕独兮心中哀!」
左右泣不成声。
弘农王却不再哭泣,他最后一次捧起唐姬的脸,对她说,「你是王妃,无法再做普通人的妻子,自爱,从此长辞。」
弘农王还有很多话想对唐姬说,比如自己有多爱她,有多不舍,但是他不敢说,他希望她能活下去,即使不能再嫁,也能一直活下去。
他希望弟弟也能一直活下去,他在人世间最后的亲人,能有一个好归宿。
他相信,弟弟仁爱,善良,聪明,好学,一定能做个好皇帝,救天下,平乱世,重振大汉,不负苍生。
饮下这杯酒,浙西愿望应该都可以实现了吧,他觉得最后这杯酒,竟有些甜,仿佛可以带走所有痛苦。
弘农王刘辩死去的时候只有15岁,即位不到一年,所以史书中也没有他的本纪。他短暂不幸的一生,只是重复了太多王侯将相的宿命。
弘农王死后,唐姬回到故乡,后来李傕攻破长安抄略关东,虏获唐姬想娶为妻,唐姬誓死不从。尚书贾诩得知此事,告诉弘农王的弟弟献帝刘协,刘协才知道哥哥的妻子尚在人间,马上下诏迎回唐姬,安置于哥哥的墓园中,命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
于是王妃终生守护于丈夫的墓园中,不曾离去。
又到一年清明时,忍不住想起逝去的亲人,思念的时候,喝上一杯,同样的酒竟也有了不同的味道。
大概就是思念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