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湮灭》我的逻辑似乎也被“湮灭”了

文:耳双生

刚看完《湮灭》,我随机选了一间咖啡馆,觉得应该坐下来写点什么再走。不过,以下文字应该算不上影评。

源自网络剧照

“你应该没看懂吧?”似乎有个声音一直都在身旁,此刻突然向我发问。

“似懂,非懂。。。吧”我沉默了一会儿,也问道:“这个,重要吗?”

有点尴尬的沉默,我这回答算是某种承认,但也明显留有余地。

电影终场后,我继续在电影院的沙发上坐了一会儿。因为是工作日的中午,整个11排空间的观影厅仅仅只有5个人,包括我在内。

耳双生拍摄

电影字幕升起,另外4个人便瞬间消失不见,只剩我一个,看着满屏红红绿绿的曲线谐波,不断变换着不同的造型,时而像细胞核、时而像脑电波。

“你是不是在想,这个画面要表达什么,对吗?”那个声音又不知从哪里出现了。

“那你。。。觉得呢?”我缓缓回复道,走出了影厅。但没有收到回复。

抿了口咖啡,我想起来,有一杯水,透明玻璃杯,开始的男主和结束时的女主,都曾抿了一口。导演用的是静态特写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耳双生拍摄

男主抿了一口,女主注意到杯壁上出现了血迹,主体情节由此刻展开。。。

女主抿了一口,同样的角度给了杯壁,随着逐渐消失的水纹,电影进入尾声。

“看来你观察到了,但是你依旧没明白,不是吗?”那个声音突然淡淡地飘来。

“也许吧,我需要再看一遍。或者,去搜一下其他人的影评。”我也淡淡地回复,继续又抿了一口咖啡,“不过,我打算,在写完这里的文字后。”

“也许,你的文字就是电影的一部分。”这次的声音似乎带着微笑,消失了。

科幻片中类似《湮灭》这种类型和表达,我脑海里浮现的是《超体》。

耳双生拍摄

影片中的“闪晃”,这个中文翻译,我觉得不是太妥当。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个英文原词是什么。

不过按照2个小时的观影,这个“闪晃”,在我的感觉里,浮现出道家提出的“炁”概念与佛家提出的“空”概念。

“像这种概念,我们需要懂吗?”我按刚才浮现的想法向那个声音丢出问题。

这次,并没收到回复。

我继续问道:“如果凯恩(男主名字)不是凯恩,那最后与他拥抱的莉娜(女主名字)又还是莉娜吗?”

源自网络剧照

“你觉得不是莉娜,那她又是谁?”对这个问题,声音终于回复我了。

耳双生拍摄

“那你觉得,我现在正和谁在对话?”我也反问道。

“这个重要吗?”这个声音也如此这般的反问我,“就如同你刚才感觉到的‘空’,如果把这个‘空’给‘空’掉,产生的是什么?”

“空空如也。”似乎有一点点懂了,我点了点头,“‘空’也是一种存在,只有‘空空’才是最初的状态,跟道家的“真炁”一样。对吗?”

“你为什么要想这么多,这跟《湮灭》电影又有什么关系?”

“‘湮灭’这个词,本意指的就是正负能量相抵消的过程。但这个湮灭也是一种存在。‘空’也一样,也是一种存在。你也一样,也是一种存在。”

耳双生拍摄

“好吧。都是‘空’,那拍这个电影,又是干什么?”一个问题接一个的问题过来。

“至少是一部用‘形而下’包装‘形而上’的电影,还是很高级。不是吗?”

“你可以去看其他人写的影评了。”那个声音漏出一点笑声。

“好吧。我会去看的。最后一个问题,那个X区域里的鹿角长成植物,是想表达什么?”

“鹿的角跟植物有区别吗?”那个声音一如既往的反问。

没等我回答,那个声音竟然又追问了一句:“你现在跟莉娜有区别吗?莉娜又跟‘闪晃’有区别吗?‘闪晃’跟我又有区别吗?”

耳双生拍摄

“呃。。。所以,进去X区域的那所有人,都没有区别?”我保持着冷静。

“也许,就在那一杯水里,也许就在你桌上的咖啡杯里,也许就是天人合一。。。”那个声音渐行越远。我也终于可以去搜看网上关于《湮灭》的诸多评论了。

耳双生拍摄

用女主的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来结束这篇文字:这不是毁灭,而是创造。我觉得,如果把“毁灭”替换成“湮灭”会更加有趣。

最后提一点,不太适合小朋友独自观看,无论是情节还是内涵。当然,这么说我的逻辑也被湮灭了。因为,小朋友跟电影有区别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