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成甲老师的分享,是3月12日晚上在猫群。猫爷特别疼爱猫营的小伙伴,隔三差五地就会邀约一群厉害的各路神仙来做客。那晚,当成甲老师很“不客气”地说出,这个他第一次在微信群做分享,并且给出了很有数据感的理由,我的内心被震到了,一是因为猫爷请了成甲老师,二是因为成甲老师竟然来了。这背后公开的秘密,大约就是成甲老师值得请,猫营值得来吧!
从那天起,开始关注成甲老师,继而通过在一块听听、《成甲说书》、《好好学习》等途径更加深入地理解到成甲老师的心路历程。
《好好学习》有甚多大咖的背书,自然是值得去了解,但当我深入了解后,才明白,成甲老师,本人就是一本关于人生活法的活教科书,他用自身的努力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方向感和动力:让我们知道了,好好学习才是一辈子值得去做的事情;让我们知道了,生命有一扇门,通向精彩的那一端,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勇敢地走下去。
笑来老师说,人要读好书,至于好书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参考:版次、印数、出版社、参考文献列表。那就先从这个角度审视下《好好学习》:2017年2月第一版、印次,2017年2月第次印刷。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考文献列表:《穷查理宝典》、《第五项修炼》、《系统之美》、《系统思考》、《学习之道》、《黑天鹅》、《反脆弱》、《影响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引爆点》、《异类》、《自控力》等等。
从以上4个维度,我们可看到《好好学习》就是一本好书,因为它完全符合了4个硬指标。真格基金的联合创始人王强先生说: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既然是这么好的书,那么在认真读完后,就应该写点读书笔记,算是一种“以教为学”的再次提升吧。成甲老师在公众号给出了关于读书笔记的两点小建议:1、读书笔记不是“知识点列举”,而是二次创作。2、写读书笔记是以教为学的过程。基于这两点,我想写一下自己的读书笔记。
一、贪多求快的路上,人很拥挤;以慢为快的路上,人很少。
在读完整本书后,我的第一个被校正的假设就是急于成长。因为成甲老师说,学习是一个校正假设的过程,知识是那些改变认知和行动的信息。
2016年是知识恐慌最严重的年份,因为这一年,知识付费的风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知识网红”。对于我们这些“知识份子”而言,看到从前某个领域的大咖,从默默无闻到网红到知识变现,带来了世俗意义上的某种成功,这其实是一个因长期积累在某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下被引爆的必然结果。
“知识就是生产力”的说法,终于迎来了被验证的时刻。于是,很多渴望上进的年轻人尽一切可能的希望抓住一切机会更快地成长,甚至提前变现。
我就是这其中典型的一个。去年,因知识焦虑和恐慌,购买了大量的微课、书籍和训练营。原来的假设是,只要做到了足够的输入就可以有相应的输出。不曾想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次性输入太多必然得不到消化。
最终,绝大部分的微课、书籍和训练营都没有时间踏踏实实地参与。不仅浪费了金钱和时间,最终还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茫然。 贪多求快的路上人很拥挤,挤到连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的内在需求,一再向外抓取。
直到听到成甲老师的分享,看到《好好学习》,才明白,以慢为快的策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未来五年到十年,构建我们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学习力,而提升认知深度才是学习的目标。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反观自己的学习方法。原来我学了那么多的知识,最终它们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知识和知识之间并没有形成链接,充其量只是做到了技术效率的提高。同时并没有具备掌握威力大的知识,所以没有能够打通一大片的能力。
最终我的学习是低效的,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的勤奋,这就解释了,我看了那么多的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根本原因。
从次,我就开始关注临界知识、掌握临界知识的方法与技巧。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以前看完书的时候,觉得作者说的太对了,然后等合上书之后,就不记得书中讲的是什么,还经常安慰自己说,输入多了自然就可以融会贯通。可真正的读书,是要构建一个框架与体系,连书上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去运用呢?
于是,我采用了以慢为快的策略来学习《好好学习》,把书中每一个技巧和方法都具体运用。比如说绿灯思维,当第一次读到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元认知能力。开启绿灯思维,本质上就是调用认知能力,把新学的知识和旧知识取得了关联。原来的我一直活在自己的假设中,总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讲话,想当然地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开启绿灯思维之后,加入反思和记录的策略,我开始明白了,原来世界不是我认为的那样,我自以为对的很多决策在加入长期这个维度后的反馈来看,就不一定正确了,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同时,我把这个知识分享给孩子、老公以同事,在他们都认可的情况下,时不时地提醒他们开启绿灯思维。刚开始,他们还没把绿灯思维当做刚需的时候,就需要温馨的提示。后来,在运用了绿灯思维的时候,生活发生了一些神奇的变化。因为绿灯思维,变得更加理智、冷静,少了习惯性防卫,可以安静地换位思考;因为绿灯思维,关系变的柔和,不再剑拔弩张,把单因果思考方式进化为系统思考,改进和成长成了刚需;因为绿灯思维,变得价值观清晰、方法论正确,践行就有了方向。
这只是众多运用中的一个例子,对于本书中重要的知识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当真正地反复去践行哪怕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最终的收获也是巨大的,何况,如果把书中的众多方法一一践行,再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可想由此产生的复利效应,就是最终的“融会贯通”。总之,有了以慢为快的心态,再去实践正确的方法论,人生就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二、术从简,道从心
《好好学习》中成甲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关于成长的方法论,既没有高深复杂的套路,也没有复杂的公式,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这与成甲老师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复杂的世界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复杂的系统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累加。
看完整本书好几遍,合上书后,我就开始琢磨这本书背后的规律。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学习。用一句话总结成甲老师如此成功地跨界:用正确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结合《道德经》,我认为成甲老师的价值观,可以从以下两句话来解释: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来源于一。
2、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
术从简,道从心,这是多角度沙龙创始人徐金琪先生给《好好学习》写的序,我们可以看出,一切方法论的根源都是极简的,并非是高深莫测的,技术层面上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同时内心顺从天道,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将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这就是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一切成功的原点。
所以,在我们喝了那么多鸡汤之后,就不要再四处为寻找更好的“方法论”而焦虑了,只是用简单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就可以了。
既然我们笃信复利效应,就不妨在做任何一件小事的时候,加上时间这个维度,从长期的视角来考虑收益吧。简单的事情反复做,刻意训练每一件普通的小事,如晨修、反思、记录、打磨元认知等等,用最简单好用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精进。
于是,我开始从心出发,找到自己心流所在,练瑜伽、养多肉、练写作、读好书、练书法,每天用极少的时间来长期地坚持这些短期看似无用的小事,最终,从长期反馈来看,我的元认知能力得到被打磨、能力圈被激活。同时,因这些兴趣都不是立竿见影能看到效果的,正好也磨砺了我急躁的脾气,懂得了耐心的重要。
三、坚持,是成长最有利的武器
《好好学习》中成甲老师说,2010年开始晨修,至今已有7年。他在坚持记反思日记的第三个月时,有点坚持不下去,后来参照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的做法,调整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晨修。在坚持晨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知识管理独特的认知,进而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成功。
整本书,成甲老师总结的方法论简单易行,比如记录、反思、刻意练习、应用临界知识,看似没有高深的套路,但是,唯有践行,不断地重复练习,从长期的反馈来看,才会有新旧知识的链接、认知深度的提高。
所以,方法再好,没有实践,长期实践也是没有进步的。为什么《好好学习》卖了几百万册,也没有爆发出几百万个成甲老师呢?原因一:大部分人,看完书,知识没有内化,没有行动。总是想着错误的假设,还期望美好的未来,总是用同样的方法,还期望不一样的结果,这就是笑来老师说的笨。原因二:即使行动了,也没有持续地坚持到量变的那天。偶尔反思、偶尔记录,没有把成长当作刚需,没有把坚持变为习惯,学再多的方法论也没有用。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变化”本身,如何在一波又一波的各种浪潮中构建终极竞争力?《好好学习》给出了答案,读一流的书、干一流的事、做一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