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命好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允许自己无负担地快乐。

hi,我是昭颜

最近的我,过得非常非常快乐!

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在身边,有亲友相伴,有自己想要创造的事业,还有各种美好的生活小确幸!

我真的真的太幸福了。

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幸运体质,总是可以心想事成,经常能收到生活给我的礼物,每天都可以能量满满!

好运气见者有份,希望你也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昨日傍晚饭闲逛时的随手拍,见者好运,接接接!)

今天想跟你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什么样的人算「命好」

你发没发现?

许多活得通透、幸福感强的人往往具备一种允许自己快乐”的能力。

说真的,当我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让自己开心、哄自己、做让我自己快乐的事情开始,我就变得越来越有好运气!

虽然我不是小孩子了,但是现在我依然会对卡通玩偶爱不释手,愿意买来取悦自己,而且会给他们起名字,家人朋友都知道我的喜好,所以我会收到越来越多超级可爱的“新朋友”,哈哈哈。

我可以毫无负担地发呆一下午,就是坐在舒适地藤椅上,感受小区花园里的清风、鸟鸣,太阳暖洋洋地晒在我身上,舒服极了!

跟同事、领导的关系特别好,总是收到请客邀请,还会去家中做客,所有同事都可以成为关系好的朋友,一起健身、一起打球,工作上也是配合得非常完美。

总是吃到好吃的东西时,感到特别幸福,睡上美美的觉,醒来能忘掉一切烦恼。

我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让我感到幸福的时刻!

我越是让自己开心地生活,我就总能感受到幸运就在我身边。

我麻麻从小就告诉我,一定要有让自己幸福快乐”的能力,小时候不以为然,因为小孩子很容易感到快乐。

但是长大之后,我却发现,这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总是需要在生活里培养一些钝感力”,才能拥有长久幸福的快乐。

工作之后,我发现我身边很多同学、同事、朋友,似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人,却也丢失了让自己简单快乐的能力。

就好像得了快乐羞耻症,不能让轻而易举的开心,羞于表达自己的开心。

我在想,我们为何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似乎总在压抑本能的快乐?

这种自我规训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复杂的社会规训、文化的惯性以及我们人性中就存在的自我否定的倾向。

01 东亚文化的“崇拜苦行”

我们其实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都会将快乐与“堕落”挂钩

我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你可以想想,你从小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些话:

“太开心会乐极生悲”

“享受是偷懒的借口”

“梅花香自苦寒来”

“玩够了再学习”

...

这些都是来自我们成长中的规训,构成我们东亚小孩特有的认知闭环:

痛苦=努力,快乐=堕落。

这种道德评判渗透在我们的人生场景里,小时候的教育场景、长大之后的职场文化、甚至家庭关系中。

「教室不可嬉笑打闹」、「加班即美德」、「享乐是羞耻的」...

从小我的身边就有人说,不要轻易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不要总是为自己感到骄傲。

也有人说不要轻易表达你的开心,因为要小心乐极生悲。

我们的大脑仿佛有个思维公式,告诉自己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别人夸你,你也要谦虚退让,而不是大方地承认“我就是这么优秀”。

学习应该是认真的,不应该嬉皮笑脸地、把学习当成游戏一样,玩可以开心,但是学习不行。

工作就该是严肃的,不可以像个不成熟的孩子一样,有孩子气的行为,说情绪化的语言,要像一个“正经严肃”的大人一样,这样你才会看起来“专业”。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

为什么只是单纯的快乐,我们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因为我们认为“快乐”不利于我们的「成长」,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感觉好像被雷击中了一样。

原来,我的潜意识里,早就植入了这些集体文化教育带来的信念。

我的主体性并不完整,而是有一部分寄托在社会的规训上。

02 快乐不需要资格

不仅如此,我们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总是在目睹了他人精心编排的“完美人生”。

所以,我能感受到,我们存在着某种集体性焦虑ta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强调要收敛你的开心,总是把快乐和「骄傲」「松懈」等错误关联在一起。

快乐似乎必须匹配某种“资格认证”,必须承认“我要等到...才配快乐”。

这是我们东亚文化中常见的「先苦后甜」思维,将快乐视为「完成责任后的奖励」。

我们把快乐当成奖励,而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生存权利。

只有做完所有的“正事”后,我们才可以被允许快乐!

打工人逐渐被异化为社会生产的零件,因为流水线上的工人不需要情绪,只需要精准的动作;

现代职场中的“螺丝钉”同样被期待成为情绪稳定的工具人。

为了维持社会机器的高效运转,我们在允许自己的情感被「规矩」「规则」「规训」阉割。

比如:

明明努力复习,考试发挥也不错,却要“谦虚”地说,“考的一般”、“都没怎么复习”、“我肯定考得没你厉害”……

担心成绩出来的时候,被他人认为自己太“骄傲”、“自负”、“不谦虚”!

明明取得了工作上的优秀成果,却要“低调”、“谦虚”,不能光明正大接受赞美,因为自己取得的这点成绩,“不算什么,有什么好骄傲的”。

如果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就无关能力了,反而会被认为是品格问题。

这种时候往往是快乐的我们,却要戴上忐忑的面具。

这样的我们,该怎么快乐?

毕业生不敢在求职季欢笑,打工人不敢在裁员潮中放松,中年人在学区房压力下自我禁锢。

快乐被异化为成功者的特权,普通人只配在生存模式中匍匐前行。

03 快乐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当你说我要等到...才配快乐”时,实则把快乐的决定权交给了外部标准。

你在允许别人决定你的生活、你的情绪。

我一直很喜欢《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书中有一个观点提到了课题分离”。

我认为这正是当下被「快乐有标准」所困的我们,可以找到的出路。

课题分离简单说就是一件事,分清楚为这个情绪买单”。

比如,当你因为在休息日追剧快乐而产生负罪感,本质是把“他人可能认为我不上进”的假想敌当成了情绪主人。

你把本属于他人的课题(如何看待你追剧)背在自己身上,用虚构的“他人标准”审判自己,导致用他人的规则惩罚自己的快乐。

心理强大的人掌握着情绪主权,快乐不需要够努力、够成功、够符合期待”作为资格。

当你不再替全世界消化情绪,才能真正腾出心力经营自己的人生。

你的自由意志,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

写在最后

亲爱的宝儿~

命好的人有快乐的共性,但是活得快乐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因为追求“永远无负担地快乐”本身可能成为新枷锁

活得真正通透,就是可以接纳情绪的流动性,

允许自己快乐,也允许偶尔不快乐。

关键区别在于,你不会在情绪低落时二次攻击自己:

“我连快乐都做不到,果然很差劲”。

这种对情绪的中立态度,才是最持久的心理自由。

当我们停止把快乐当作需要资格认证的稀缺资源,生命自然会展现出它本有的丰盛。

顺势而行,自会滋养出一路好风景。

祝你心灯长明,自在如风。

图/文 昭颜原创

抄袭必究

人类图/星盘/骰子/玛雅咨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