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创业Keyhole,专注地图领域,被谷歌收购,是谷歌地图与谷歌地球团队的领导者。他就是约翰·汉克。
约翰·汉克,是我今天阅读的书籍《谷歌方法》里的主要人物,他是本书作者比尔·基尔迪的挚友。
作者比尔·基尔迪,曾任数字地图初创公司Keyhole的市场营销总监,后来担任了谷歌地理部门的产品营销经理,负责“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的推广。现任游戏公司的市场营销副总裁。
这两个挚友于1985年开始相识于大学校园的一场聚会的晚餐。从相识到挚友,从挚友到生意伙伴,他们的友谊之树一直保持长青。
初次相识,约翰就给比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胡子,安静、认真,长相英俊,中等身材,有一台样子奇怪的电脑,是宿舍楼里唯一一个有电脑的学生。
这种另类的表现,一下子给比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很快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
寒假里,约翰、比尔和室友凯文·布朗一起开车旅行,去科罗拉多州的温特帕克滑雪。
这是他们第一次结伴旅行。他们见到了约翰的家人,并发现了约翰的优秀之处。
原来,约翰曾经是全国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高中阶段就开始编写自己的共字游戏软件,并通过个人电脑杂志出售。他带领队伍参加过大学组织的计算机编程比赛,拿到了全州第三名。对他的家人和朋友来说,他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在滑雪过程中,比尔和凯文小心翼翼,而约翰却无所畏惧,直冲山下,即使滑雪板、滑雪杖以及整个人都飞出滑雪道,也若无其事地一笑了之。
这次旅行的共同经历,让比尔对约翰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认为约翰是一个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是一个很有激情、勤奋、雄心勃勃的人。这种性格令约翰受益终生。
这一对好朋友,在大学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毕业后,他们各奔东西,比尔成了《奥斯汀美国政治家报》网站的市场营销总监,而约翰,则到美国驻缅甸外交处工作。
1993年夏天开始,他们的关系从友谊发展为生意伙伴。约翰与另外两名哈斯商学院的学生在加利福尼亚创办了一家互联网游戏公司,比尔一边工作,一边挤时间去帮他做各种营销项目,比如网站、横幅广告、营销文案等。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
这种不计时间成本,不讲金钱的友情帮助,世间实在少见。
1999年春天,约翰和一名叫布莱恩.麦克伦登的软件工程师来到比尔的家,要给比尔展示一个程序。
在展示的电脑屏幕上,比尔看到了网页上出现了一张清晰的地球图形。
约翰输入了比尔家的地址,屏幕上的画面从太空俯瞰的地球,慢慢变成了比尔家的院子、门窗,甚至后院的蹦床、小路,都很清晰可见。这让比尔异常惊讶和兴奋。
好朋友就是如此,有了新成就要及时与挚友分享成功的快乐。
约翰非常自信的说,他要凭借这款地图产品融资1000万美元,开一个公司,就是后来的(锁眼)Keyh0le公司,专注于地图领域。
约翰这样的自信,正来自于他一贯的敢于承担风险,野心勃勃的个性。
但是,当时的风险投资家,对没有清晰盈利途经的消费型初创公司的热情开始减退。他们希望在投资前看到真正的收入。
所以,约翰想融资1000万的计划,很难实现。
以上内容,为《谷歌方法》一书第一章中有关约翰.汉克创业之初的大致情况。
读完这章书,我被比尔与约翰的友谊感动了。他们的友谊至真至纯,不掺杂任何杂质,只关乎兴趣爱好和工作。
说来惭愧,我活了半辈子,从小到大交往的好朋友也有不少,可能够在几十年里都保持密切联系的,却是凤毛麟角。
小学最好的朋友小敏、小容,与我失联三十多年了;初中时的结拜三姐妹,也很少联系,更别说来往了;师范时一起互换衣服穿、同吃一碗饭的两位挚友,现在也几乎没有了联系;工作后也结交了好几个特别知心的同事,可是大家分开以后,也很少联系了。
可以说,与我结交的好友都是阶段性的,在哪里读书、哪里工作,我都可以交到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一旦分开,就很少联系。要是哪天偶尔见面,又可以聊过没完没了。
我与朋友之所以分开了就没有再联系,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志向,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感情还不够深厚。
就像约翰和比尔,他们之间总是心意相通,约翰有什么新奇的想法,总会告诉比尔。而比尔呢,即使约翰不给钱,也会主动去帮助约翰。
不过,在我的心中,始终装着那些曾经跟我一起玩过、笑过、哭过的朋友,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再聚到一起,海阔天空地尽情畅聊一番。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友谊,就算很久没有相见,再见时,友谊依旧如初。
约翰与比尔的友谊,令我感动,令我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