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假自信:比较性自信。
一个孩子需要通过和别人比较或者打败别人,他才能找到自信,或者他要证明他比别人行他才有自信。或者他要证明别人不行他才有自信。
常见的案例:
孩子考了60分,家长说你怎么考60分?孩子说我能考60不错了,我们班还有考20的呢!
他们的目标是跟那些差的孩子们比较,叫比较性自信。有两种表现:
1)自己结果不好的时候,总会找一些比自己差的人来与自己比较,以此来为自己逃避、开脱等等;
2)很容易在关系当中去否定别人,看不起别人,指责别人,打击别人。好像天下谁都瞧不起,谁都不如他。这种人其实内心是很脆弱的。
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大人,他好像见谁都不放在眼里,其实这种人是典型的不自信,“高梁杆子打狼,装出来的坚强”。
这是比较性自信的两种情况,当然,一个孩子为何会拿自己与自己差的孩子作比较来体现自己的自信呢?很简单的道理,家长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或者你认为的好孩子,来刺激他。“你看看小明,你看看小李,你看看谁他多听话。。。”各位,如果你经常这么讲,你的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信心了。我们拿自己孩子的劣势与别的孩子的优势去比,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比较。不是不比较,而是用错了比较的方式 。
还有一种比较叫家长心中有一个理想的孩子,而这个孩子是比较完美的,是家长理想中完美的孩子,或者被你理想中的孩子,于是我们总是拿现实中的孩子和心中那个期待的孩子完美的那个假想出来的孩子作比较。这也是一种错误的他人比较。这种比较下的家长会说这样的话:“早知道你是这个样子,我就不生你了/你怎么能这样呢/早知道我该生个女儿了/早知道我该生个儿子啦。。。”另外还有很多家长 ,老是拿兄弟姐妹之间跟孩子比较,“你不能像弟弟那样安静一点/你就不能像哥哥那样听话一点/你就不能像姐姐那样主动一点/你不能像妹妹那样学习认真一点。。。”我们拿别的孩子做的好的点跟自己孩子不好的点做比较,这样比较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本质上我们是希望通过比较让孩子看到差距,但事实上孩子感受到的是“他比我好我不好/他比我厉害我不厉害/妈妈认同他不认同我/爸爸喜欢哥哥不喜欢我/爸爸妈妈喜欢姐姐不喜欢我/爸爸妈妈喜欢妹妹不喜欢我。。。”那孩子就感受到的是这些东西。事实上很多时候家长是好心办了坏事,我们是希望通过刺激孩子找到上进找到差距,可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屈辱是低价值感以及不被爱被抛弃被嫌弃等等。当一个孩子有这些感觉的时候,这个孩子的价值感就非常低,他的情绪就会处于负能量,他一定也会有对抗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结果就是你说他不行,他就要说自己行。你说他不好,他就要证明他自己好。所以你找一大堆好孩子跟他比,他就找一大堆坏孩子跟你比。这不就是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斗争的过程吗?
各位家长 ,我们要停止拿别的孩子来刺激自己孩子的这种模式,不是不拿孩子作比较,而是正确的拿孩子作比较,不可以拿别的孩子的优点跟自己孩子的缺点作比较,我们也不可以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别人孩子的缺点作比较,否则这个孩子要不就自卑要不就狂妄。我们要正确比较,应该怎么做呢?——要客观的去比较。记住,是客观的去比较,什么叫客观?前面讲过,一分为二来看问题。什么叫一分为二?有阴有阳嘛,有好有坏嘛,看的全面,比较不要片面去比较,片面比较就是主观,带情绪了,孩子就会不舒服,所以要客观的比较,全面的比较,什么叫客观比较?大家都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兄弟姐妹之间,姐姐做事认真但学习不努力,弟弟学习努力但不想做家务 ,家长可以直接拿优点和缺点共同来比较。“姐姐虽然学习不认真但家务比弟弟勤快,弟弟虽然家务活不想做但学习很努力”这样一说,两个人不都觉得挺好的嘛。家长只要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被比较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孩子就容易接受你给他的这种客观评价。首先客观代表着理智,主观代表着情绪、偏见,而偏见会带来情绪化的对抗或者愤怒。这是第一种错误的他人比较,也就是家长错误的拿孩子跟别人比较,这是很糟糕的。
还有一种错误的比较:孩子自己拿自己跟别的孩子比较,前面讲的是家长拿孩子跟别人比较,这里讲的是孩子自己拿自己跟别的孩子比较。
假如有这样一个现象:
A、在一个家里,哥哥每次考100分,弟弟每次考60分,或者不及格甚至倒数第一,爸爸妈妈没有批评弟弟,每次哥哥考第一,弟弟考倒数延缓一甚至不及格,那么你想想,弟弟自己会不会拿哥哥和他比较?
B、同样的道理,你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不好,他每次都努力了,但成绩就是考不好。而他的同桌,怎么学都考的好,每次都才第一,孩子每次都不及格,他会不会拿自己跟同桌比较呢?
他也会琢磨,同样的家长、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学校,他为什么就比别人差呢?当他这样一比较的时候,重复的比较几次,他慢慢的就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不如别人,怀疑自己比别人差,比别人笨,别人比他聪明。当他这以比较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被打击的烟消云散了。很多孩子经常会有这些情况,考试考的好,比我聪明,而我比较笨,他比较会学习而我不会学习,他善于学习我不善于学习,他有学习天赋我没有学习天赋,他智商很高我智商不高,这种比较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家长没有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孩子的自己比较也会降低自信和价值感。
家长必须明白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在学校上很多孩子真的不需要怎么努力,他成绩就是好。你不得不服有些孩子有这样的学习天赋。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的比较能力,他就被这些孩子打击的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了。为什么会打击的一点自信都没有?因为孩子把自己跟别人进行了错误的比较,这种比较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家长没有拿孩子比较。所以,家长要学会教会孩子拿自己跟别的孩子比较。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活在比较中成长的,对啊?就像刚刚讲过的一个案例,哥哥考100分,弟弟考60分甚至不及格,连续二三次,考的差的那个孩子就会受影响,当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首先,可能孩子会说“那个孩子很聪明”
沟通不能否定孩子,在这个时候,家长先要表示对孩子的认同“女儿/儿子,你说的没错,小明确实可能比别的同学有聪明之处,特别是他的学习方面有一些灵感,爸妈不否认,有些人确实学习方面有灵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势 ,可能他在学习上面就体现了出来。”这就是讲客观。“但爸爸要告诉你一个事实,人的智商相差不会差几倍以上,我们研究发现,爸爸从上次你没考好,就关注到你的情绪了。爸爸私下对小明做了2个月的跟踪调查 ,发现了两件重要的关键,你想听吗”,孩子当然想听啊。
A、他上课的时候所有不懂的知识点他都会用划出来,然后等下课的时候请教老师和同学探讨,他一定会把不懂的知识点全部搞懂,他不会把不懂的知识点留在第二天,这是他学习的第一个好习惯。
B、小明他回家之后,他也看课外书,也玩手机游戏,但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一定是先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之后,再看手机和玩游戏 。爸爸发现他这个习惯已经养成五年了,在养成习惯的5年前他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的。
所以,我总结,小明一方面不否认他没有优势 ,但他有两个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客观的去总结,不要把学习的结果体现在无法改变的智商上面,那孩子就不用努力了。当然关于这两点话术分享给大家,是让大家开拓思路的。每次跟孩子讲,不一定完全用这两个话术。根据这个思维,不同孩子的情况你自由转换。同时,我们要明白,教会你的孩子,小明之所以考第一,不仅仅是因为小明聪明,而是小明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而我们智商跟他差不多,甚至比他更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也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的更好。然后你就可以跟孩子 一起探讨学习方法,哪里需要提升,哪里需要爸爸妈妈怎么协助啊。。。等等。这就是我们一直讲的,家长要作为陪伴者,而不是攻击孩子、否定孩子、打击孩子、而不是盲目的给孩子施加压力。所以跟他一起探讨陪伴他,给他一些正确的定义 ,人格的确认,给他一些力量 ,这个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就慢慢被培养出来了吗?
我们很多自动自发的老学员,他们从来不主动辅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只激发力量。其实,只要孩子的学习状态就是学习的意愿度起来了,他找到学习的感觉了,他一学习就兴奋了,其实按照现在孩子的智商,搞定学校内的知识,完全是绰绰有余的。从这个案例我们要明白,自信是我们自己相信自己,更要让孩子相信客观规律。我们也要讲客观规律的话,而不要指责抨击打击孩子的话。就像刚刚讲过,别的孩子能做好,我们也能做到。这就叫客观规律。
当孩子相信规律的时候,一件事情没有做好,这不是他的无能,他也不会怀疑自己无能,他没有掌握好方法,所以,当失败的时候,他不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他只会想下次如何不会出错,我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他会这么去想。而不是说我好笨,我好差,我好无能。你会发现很多人失败的时候,就会说我好笨,我好差,我好无能,然后失败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极端的事情了。当然这里有一点必须强调,如果孩子每次结果不好,你就否定他笨,没出息之类的话,他长大之后,就是刚刚讲的,一旦事情失败,他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你曾经攻击过他的这些负面字眼。于时他就不断的重复着自我攻击自我否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失败,有的人受不了崩溃,跳楼自杀,有的人轻而易举跃过失败的障碍。原因来自于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把人和事分开了,不以结果好不好而决定喜不喜欢他,认不认同他。孩子只要被这样教育,孩子就不会以结果不好而否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人格,他只会去找方法。
总结:
比较性自信的人,1会拿自己和比自己差的人作对方比,2是会否定打击别人,通过否定别人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价值感。比较性自信的来源,1是来源于家长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刺激自己的孩子,包括大宝二宝的家庭。2是来源于孩子自己错误的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结论就是:我们要正确的都会孩子作比较,客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