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村,地处大理州云龙县。从大理下关开车过去大概需要三个半小时,一个小时高速,剩下的就是乡间三级道了。先到云龙县城,沿着沘江再走个二十分钟就到诺邓了。
拐进村子前,国道左边有座山,上到半山有个亭子名曰云极亭,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看到沘江在峡谷中绕出一个大大的“S”型,形成一幅天然太极图。但诺邓村其实在后面的山洼里。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许多人第一次听说诺邓村或者说是诺邓火腿。诺邓,是一座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的古镇。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已经开始凿井制盐,史料记载唐代开始诺邓便依赖盐业发展经济,因其盐质好被称为“诺盐“。随着马帮经济的发展,茶马古道的繁荣,诺邓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重镇之一。
历朝历代,盐是非常重要的商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发展了铁盐并垄断了食盐贸易,周围国家都从齐国购买,齐国因此转了个满盆满钵,很快就强盛起来。之后各朝各代,食盐的的生产和交易都是由国家严格把控的,盐税也是一国重要的经济来源。至清代,盐税一度达到国库收入的八成以上。收取盐税是地方政府重要的工作之一,各地都设有专门收盐税的衙门,盐税官,那也是一个重要且很肥的差使。
古时诺邓的盐税官都是政府从科举考试中选拔优秀人才派到此地担任。这些被派担任盐税官的人带着汉族的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中与当地白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诺邓村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和人文古迹。
车停在地下的停车场,往前走一点左手边的小溪旁,是盐井遗址,保留着的古盐井和取卤水的工具,还有当年煮盐的大灶等。
小河东边,保留着一座颇为壮观的古宅,这是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衙门的后面,还保存着两三百年历史的众多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群,大多是四合五天井串连递进式院落,风格奇巧,独具特色。
而北山的主体民居建筑,沿山就势构建。古时街铺、市肆,街巷纵横交错,风格各异。
沿着青石板路,就是进北山的路。说是路,其实全都是台阶,有些地方还极陡。越往上越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分岔口,但是不管走那条路,只要是往上就好,到某一处总能把另外的路连接起来。村子中心有一棵大榕树,大家习惯叫它大青树。从大青树找到上下的路就容易得多。大青树旁边很难得有一块平地,这里是村子里的活动中心,村里老人三五不时聚在树下吹吹牛话话家常,小孩也会三五聚在这里玩耍,偶有哪家要卖点自家的东西,也会拿来这里摆。
往上一道石牌坊,名曰黄氏题名坊,这里最早是明代五井提举司衙门旧址,后为黄氏家族科举题名坊,镌刻有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黄氏家族历代举人、进士功名。沿着题名坊往上走前往玉皇阁,途中有些地方有指示牌,有些地方没有,如果怕迷路就问一问当地人。沿途还能看到当年街铺的展示柜。而黄家的老宅多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现在已无人居住。
沿着石头铺就的古道一直往上走,过了新修的中心小学,左手边就能看到一牌坊。牌坊往左边走到顶就到了玉皇阁。玉皇阁,是诺邓村现保存得相对好的明清建筑群,玉皇阁大殿,弥勒殿,关帝庙,孔庙,棂星门等都是清代庙宇建筑,现部分木架结构基本完好,但内部的雕像大多已经毁坏。
这里最大惊喜是玉皇阁大殿的藻井壁画,极其丰富多彩。可惜我一贯懒得背带相机出门,都是用手机拍,距离太远太过模糊。每次想着下次来的时候一定带相机,但每每收拾行李又觉得是在笨重的很不带也罢,便一直错过机会。
旁边的万寿宫,应该是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最早为元朝时期外省客商会馆,后改作庙宇,原称“祝寿寺”,清初改名“万寿宫”。 现存明代碑记有诗:“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到明末清初,又改庙名为“万寿宫”。从“万寿宫”演化过程,反映了宋元以来诺邓经济繁荣情况。中国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在现存的人文遗存中均有生动的展示。
最近几年政府陆续对这一片建筑群进行维修,但许是经费的问题,进展缓慢。
从文庙出来,回到主道,如果还想走一走,可以沿着古道往上再走一段。这是的茶马古道的一部分,虽然已经废弃,甚至部分铺路的石头都已经缺损,但从大小不一的坑,还是能想象到当年马帮的繁荣。
曾经的诺邓繁华无比,而今只剩下不到四百户人家,清冷无比。愿这份宁静不要被现代文明全部吞没,让后辈还能踏着马帮的足迹,想象当年的繁荣。
TIPS:
1, 诺邓地处山区,海拔2100,昼夜温差比较大,晚上气温比较低,需要备够衣物。
2,诺邓目前有十来家客栈,分布在河边和山上。条件普遍一般,费用也不高。我们住的比较多的是“复甲流芳”,从大青树往右走到头,几乎是村里的最高处,有新旧两个院子,新楼还有个小露台。户主姓王,祖上是福建人,早年被派来此地担任盐税官。黄家有个小屋子做成小博物馆,保存着一些当年的官文和物什等。
3,如果有行李,又住在山上,可以请客栈帮忙联系马匹,把行李运到客栈,一趟20元(不知道疫情之后是否会涨价)。
4,诺邓火腿和诺邓井盐是当地的特产。火腿几乎家家都有做,可以先吃一吃,再决定是否购买。为长时间保存,诺邓火腿口感有点咸。诺盐想尝鲜都可购买。